“劝分不劝合”:陌生人理论视角下劝分行为的传播实践分析——以“豆瓣劝分小组”为例

来源 :浙江传媒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grace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社交媒体出现以来,个体拥有了在网络上表达和发声的权力,人们在网络中结成社群并在其中重新打造自己的社会身份。正因如此,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交媒体成为了研究者观察社会变迁因素的显微镜。豆瓣因其拥有着丰富的兴趣社区而被大众熟知,豆瓣平台的陌生网友因他们细分领域的兴趣或主题聚集到某个小组中,在组内根据一定的规则发帖讨论。而“豆瓣劝分小组”却因为它独特的劝分主题频频出圈。他们以陌生人的身份分享或评价私密的情感话题,生活背景截然不同的组员们却对亲密关系有着几乎相同的判断标准——“劝和不如劝分”。本次研究试图从陌生人理论视角切入,将“豆瓣劝分小组”作为媒介载体,通过观察小组成员为获得身份认同而践行的“劝分”行为,来分析组员们跨越陌生人身份的界限,并对他人私人情感形成了统一的评价机制的现象。首先在“豆瓣劝分小组”内进行了4个月左右的网络民族志观察,记录组员平时的互动状况以及情感相关社会事件发生时组内的讨论情况,并在适当的时机加入话题讨论中,以观察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进行研究调查,分析“豆瓣劝分小组”内对“劝分”进行的实践。接着选择了10位“豆瓣劝分小组”组员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挖掘组员对于“只劝分不劝和”准则的实际态度,分析组员践行“劝分”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最后,根据所得田野笔记、访谈资料和相关文献,对于以陌生人身份对他人亲密关系进行“劝分”的行为进行思考,分析“豆瓣劝分小组”中的组员们被允许跨越陌生人身份界限、涉足他人情感隐私地的原因和影响,并对身份归位、理性回归进行呼吁和思考。研究发现,小组成员在豆瓣平台所进行的是基于互联网中的陌生人之间的陌生又熟悉的立场进行“劝分”,这一行为在小组内呈现出组员使用情理结合的方式来达到“劝分”的目的;组员对一些情感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热烈讨论,以此进行话题展开进行“劝分”;组员会再小组内描述自己的现实情感经历,为让组员下定分手决心提供借鉴模板;组员在组内对是否应该分手的讨论,某种程度上推动着性别问题的探讨等。但同时“劝分”风潮风靡全网,势必会带来一些变形和失衡现象,出现了对组内发帖却不愿分手的女性贴“恋爱脑”标签进行性别污名;简单阅读组内帖子呈现内容后就随意做出非黑即白的两极化评判;在组内不加节制地对陌生人做出“劝分”行为,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当代社会年轻人对婚恋的恐惧的排斥等等。在分析得出“豆瓣劝分小组”中陌生人之间大规模地“劝分”行为所带来的情感链接和情感失衡的同时,结合调查资料与社会现状进一步进行了对于“劝分”行为盛行和集聚的原因分析,包括组员们相互信任感的建立、平台匿名带来的安全感、组规让劝分变得理所当然、整个社会的情感观念发生的转变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劝分行为在网络中的陌生人间流行开来。
其他文献
社交媒体时代,视觉文化横行,“身体自然”再次出走的。视觉技术成为女性审美取向与身体展演的场域,女性身体在“他者凝视”陷阱下,在一场二元角逐的博弈中产生自我身体的焦虑心理,被异化的自我价值与自我桎梏陷入焦虑的陷阱。本文立足于“凝视”理论视阀,以青年女性(18-30岁)容貌焦虑现象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与互联网田野调查。探讨青年女性社交媒体使用与女性容貌焦虑水平之间的影响路径关系,并提出假设
学位
本文以2017年至2021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电视直播类)的作品(以下简称相关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新闻叙事学的学科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口语传播学、播音主持艺术学的学科理论,对15期节目的1000余分钟视频资料、36万字文本资料展开研究。全文共六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至第四章在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观照下,分别对相关获奖作品的叙事框架、叙事语法和叙事话语进行
学位
香港影视明星张国荣是红极一时的偶像,他作为歌手、演员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每年的4月1日都会有一批人在网络上表达对他的哀思和怀念。本文想要研究的就是人们对于张国荣有着何种集体记忆,这些记忆又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又是什么。论文用三个章节展开了具体论述:第一章的内容主要是阐释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从哀悼表达、影像生产和话语建构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整理了国内外关于集体记忆、文化记忆以及
学位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迅猛发展。用户乐于在各类社交媒体中转换,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而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作为两大头部社交媒体平台,两者的竞争和发展态势也备受关注。但近年来出现了用户在朋友圈沉默,在微博活跃的社交媒体迁徙行为。因此,预测并解释社交媒体用户的使用行为和心理,分析用户社交迁徙行为的动机与影响,对于社交媒体平台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两个社交媒体平台,探讨青年用户发生
学位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受身体机能的限制,老年群体健康生活质量面临巨大挑战。伴随着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老年受众也加速融入网络社会,尤其是短视频领域,头部账号在老年市场积极布局,为老年人从短视频渠道获取健康信息服务提供了可能,那么,如何提高老年受众健康意识,实现健康老龄化成为社会关注议题。文章以健康类短视频为研究对象,以老年受众为研究主体,基于信息采纳模型、社会认知理论和风险感知
学位
新时代以来的十余年间,我国媒体融合实践不断深入,在基层主阵地作为旗舰力量的地市级党委机关报创新转型探索,受到学界和业界的持续关注。其中,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以其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创新实践,融合成效在全国地市级党报中具有典型性与推广性、研究具有可行性,其报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创新正尤为当下传统媒体做好经营创收方面的融合发力带来有益思考。因而,本研究将基于媒体融合这一逻辑原点,聚焦新媒体时代的党报发展趋势,
学位
通常我们说起“汉服”,大部分人第一时间的印象都还停留在影视剧场景中,普遍认为汉服不适合现代人日常服饰穿着。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数字化媒介技术融合的作用影响下,汉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以全新的面貌重回人们的视野。本H5作品围绕“汉服文化”主题,以轻量化、趣味性的形式向受众展现汉服文化、汉服形制的演变历史、汉服的现代化传承如何延续。该作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
学位
在国内经济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消费已经渐渐变成了人们生活的核心,网红文化、饭圈文化中一种潜藏的象征性情感消费让受众恣意狂欢于广场之中。与此同时,带有商业性质的综艺节目市场也呈现大片繁荣景象,大众消费领域逐渐从以物质消费为核心转变为精神和文化层面上的消费,而大众传媒的传播对综艺节目的消费主义有推波助澜之效,同时伴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和收入的显著提升,使节目中女性话题屡屡引发社交舆情热议,越来越
学位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短视频时代,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呈现出新趋势、新形态、新范式。本文以“抖音”平台作为样本池,围绕“短视频视域城市形象传播”这一议题,以“风雅桐乡”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短视频视域下“风雅桐乡”形象传播。在短视频时代,城市形象的传播呈现出“从政府主导走向市民协同”“从单维传播走向多维传播”“可读性传播走向视觉化传播”“从说教式传播走向娱乐化
学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然全面对接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本作品聚焦数字经济中的“她力量”,探寻数字经济如何优化女性就业结构、丰富就业场景。通过收集21份国内外行业数据报告、相关新闻报道,自采爬取国内招聘网站、社区网站相关信息,梳理18部相关题材纪录片以及对典型人物展开访谈,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数字经济下女性劳动者的就业环境,最终以融媒体数据新闻形式呈现该作品。总体而言,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