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思想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bb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经》历代译本众多,以玄奘法师译本流传最广。玄奘弟子窥基所著的《心经幽赞》在历代注疏之中别具一格,本文对《心经幽赞》的文本进行了梳理分析,揭示了该论的结构内容与思想特质,并与同时代的慧净《心经疏》与法藏的《心经略疏》进行了比较。
  从结构上看,《心经幽赞》将整个经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观自在菩萨”到“度一切苦厄”,这是标明菩萨修行广大深远,劝众发心修行。第二部分从“舍利子”到“以无所得故”,说明当机者的名字,陈述道理。最后一部分从“菩提萨埵”结尾”,彰显依般若修学之德,赞叹所获得的利益功德。或者说第一部分是讲劝令修行者练磨其心,第二部分是讲断除四处,第三部分是讲离苦证得涅槃。窥基对《心经》的结构划分与慧净和法藏对经文结构的划分有很大的差别。
  从内容上看,《心经幽赞》在阐述经文内容上有一非常重要的特点,即是同时用空宗和有宗的的思想并行解释经义,并且用这一方式贯穿了全经内容的讲解。本文从该论阐解“行”、“深”、“识”、“佛”等佛教要义上举例说明了这一空有并释的特点。尽管空有并举,《心经幽赞》任然是以唯识思想作为主导,这也是该论的思想特质,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首先,窥基引用《辩中边论》以唯识中道观谈非空非有中道,并以此与中观派的中道作比;其次,窥基探讨了修行的条件和次第,论述了菩萨修行的种姓与阶位;然后,以唯识观行总摄菩萨修行,五重唯识观是其具体的修行方法,而唯识观行与五位之间有着对应关系;接着,窥基以唯识学派的三性三无性来解释空义,以此会通般若经的空观。最后,窥基还以有宗的八识说来解释六根中的意根,这一点也迥异于其他《心经》注疏,并由此凸显了唯识宗的思想特质。本文最后把《心经幽赞》与慧净和法藏的注疏进行了对比,并从结构上和内容上指出了三者之间的一些共同和相异之处。
  总之,《心经幽赞》最大的诠释特色就是窥基同时以中观宗和唯识思想分别对《心经》的文义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又以唯识思想为主,在注疏中力求展现唯识宗学说的总体面貌。该注疏唯识色彩浓厚,对心经的阐释是属于借题发挥,藉注疏般若类经典以阐发唯识宗宗义。《心经幽赞》内容详实,意趣深远,是研究唯识思想以及探讨唯识宗如何阐释会通般若思想的范本。
其他文献
迈克尔·波兰尼通过“意会知识论”证明了“主观”与“客观”本不应分立,并借用“内居”概念论证了克服二者对立的可能性。这能够为解决美学研究中“美在主观还是客观”的问题提供思考。目前对波兰尼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意会知识论”在哲学观念变革方面的影响,也有部分研究者借助“意会知识论”来解释本学科领域的问题,尚未有学者以“内居”概念为核心展开美学研究。本文梳理并分析了“内居”概念及其所关涉的内容,阐释了“内居
资本主义社会在不断取得发展的同时,由于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而引发了生态问题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由此产生了要求改革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运动。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产业工人结构等发生了新变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长期关注生态问题的安德烈·高兹在借鉴和吸收马克思的劳动观、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法兰
逻辑系统容纳不协调性,表征有意义的矛盾是目前非经典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标注逻辑是为处理程序推理中的不协调性而提出的一种弗协调逻辑。标注逻辑在形式语言中添加了标注常元符号,用于刻画命题的真值情况。标注逻辑是以真值格结构为基础的格值逻辑系统,它用真值格结构比较矛盾信息和不协调性,达到表征矛盾信息的目的。  论文以标注逻辑的基础理论为研究的出发点,给出标注逻辑的形式语言和演绎结构;在命题标注逻辑的基
学位
让·鲍德里亚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其后现代理论特别是消费社会理论和拟像理论在西方当代思想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除哲学家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摄影家,对摄影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他的摄影作品以丰富新颖的视角、诡谲的色彩传达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世界的感受。对鲍德里亚而言,摄影不仅是出于观看的需要,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其他从主体立场上来看待摄影行为的研究者不同,鲍德里亚将摄影视为一种“消失”的艺术
学位
自然正义作为西方哲学传统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古今人们的理解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最早开始试图颠覆传统自然正义观念的人便是奥古斯丁,他在继承古典思想传统的理论意图上,成功地构造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正义观。因此,澄清奥古斯丁的自然正义观对人们把握和理解自然正义的古今嬗变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首先讨论了奥古斯丁自然正义观得以形成的理论背景,它们构成奥古斯丁自然正义观的认知前提。随后,文章便分析了奥
学位
“妙”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最早出现在《老子》中。它最初是体现道“无”属性的哲学范畴,且一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其无限性和不可言说两大基本特点。随后,“妙”经秦汉过渡,最终在艺术繁荣的魏晋时期转化为审美范畴并趋于成熟。“妙”范畴在发展孕育的过程中与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其它重要范畴和命题如“神”、“意”、“境”、“自然”、“气韵生动”等互相勾连。在分析其他重要范畴和命题时往往能捉住“妙”的影
学位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本义是人类感官对食物特征的一种描述,后逐渐进入哲学与审美的领域。其意义的转移贯穿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并最终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审美范畴。它合乎中国美学思想中重“道”的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广泛地参与了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活动;它与中国古典美学重直观、重抒情的取向一致,兼顾主体体验与客体表现,这一特质使其既可以作为审美鉴赏的标准,又可以指导艺术创
学位
《庄子》散木思想研究,分为四方面。  一,研究前提与界限之明确。属思想研究,自然可由多种哲学“成见”观照,横看侧看、通达为一;属先秦诸子学的研究,必然受诸子先声——《老子》《论语》的影响,并处在诸子争鸣的特殊语境中;属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即不能脱离“迹”与“所以迹”分离、“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背景而存在。  二,《庄子》散木思想之理论渊源、具体阐述与争鸣对象的概说。《庄子》散木思想作为庄子哲学中
学位
在隋唐儒学史上,王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家,其兴儒学的思想主要体现于续作《六经》一事。虽然《续六经》已佚,但他的《元经》十卷本与《中说》十卷本仍流传于世。通过深入考察《元经》及《中说》中相关思想和提法,仍可勾勒出王通经学的整体风貌,并可进一步梳理隋末唐初儒家经学的基本脉络,从而了解隋唐之际经学发生转向之具体原因。  由以上所述的王通存世文献与所确立的研究方法和目的,本文以《中说》为主要依据,溯源王
学位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梳理各个时代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重点分析和比较康德与黑格尔对这个问题的观点。  本文的思路在于:第一,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本身及其演变。第二,讨论康德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解决。第三,讨论黑格尔对此问题的解决。第四,总结两种方案的异同。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本身及其演变。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