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类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以西泠印社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zi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林类文化景观遗产是一类较晚被认定的遗产类型,它是由人类有意设计的景观,是自然与人类共同完成的作品。该遗产类型在中国分布较广,但由于国内较长时间内未对其引起足够重视,且缺乏成熟系统的保护方法,致使一部分园林类文化景观遗产因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而在自然与人为的双重作用下不断破坏或消亡。  西泠印社作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组成部分,因其丰厚的金石文化和精妙的园林景观同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使其成为西湖园林文化景观遗产的代表。本文以西泠印社园林文化景观遗产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其发展背景和遗产构成进行分析,提炼其核心价值;并针对其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所存问题;最后结合国内外相关保护案例,寻求西泠印社园林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之方法,进而提出园林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体系。  本文第一章首先针对园林类文化景观遗产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全国文保单位(历史园林)、园林类文化遗产进行辨别。同时针对典型案例的西泠印社园林类文化景观遗产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并对国内外园林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案例进行收集与提炼。  第二、三章针对西泠印社园林文化景观遗产形成背景和遗产构成进行分析,提炼其核心价值。  第四章通过现场调查研究,剖析“后申遗时代”西泠印社园林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与不足。其后通过借鉴第一章国内外相关遗产保护案例,提出西泠印社园林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方法。  第五章针对前章西泠印社遗产保护方法进行扩展,从历史文献、核心价值、内外现状、古今对比、关键问题、保护区域、景观遗存、历史景观、现代元素、开发利用等多个层面探寻园林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方法,并通过习家池保护工程和灵峰寺区块规划设计以予实践验证。
其他文献
上个世纪70—80年代,为了解决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我国建设了一批高层住宅,城市人民的居住生活得到改善。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国进入了一个
随着城市滨水区重要性的日益显现,建设科学合理的滨水空间,实现城市空间与滨水空间的相互促进与有机融合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作为研究的起
最近的10年是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时期,旅游业收入增幅始终高于10%以上,2005年中国接待入境旅游者46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居全球第四位,有人估计十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旅
图像是人类认知世界和相互交流的最早的基本手段之一,人类所获取的信息大部分缘自对视觉图像的感知。其中,建筑图像是人们认识建筑与表述建筑的重要媒介,建筑图学即人们对建筑图
我国的会馆从明兴到清盛,直至走向民国的衰败,遗留下丰富的会馆建筑和会馆文化遗产。会馆作为会众群体聚事、祭祀、生活、娱乐的空问,也是官绅、商人、举子、移民群体共创“会馆
目的进行住宅建筑室内绿色产品系统设计基础研究和设计应用探讨。方法以建筑物理环境设计达标为基础,进行内外一体的同(跃)层式住宅建筑空间模数协调设计,选取典型居住单元,实施
城市空间恒常处于变化之中,涉及到城市的宏观、中观及微观各个层次,动态地反映着城市居民的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特质。城市空间既外在地表现为物质形态的空间生产,也内在地体现着
学位
教堂建筑是一种外来形制,伴随着基督宗教的传播而传入武汉,历史上基督宗教的三支(新教、天主教、东正教)都在武汉有过传播,并兴建了大大小小一百余座教堂建筑。由于政治、宗教、经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设计发展经过了从概念的引进、理论的借鉴到实践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设计学科框架,对我国的城市建设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
学位
在快速城市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处于剧烈的城乡变化状态中的大城市边缘区村落发展滞后于城市化的要求,集聚了大量社会问题、空间问题,成了大城市发展的隐患。城市化是一个全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