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安徽省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全省受灾49县,灾民达870余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次旱灾的成因,除了高温少雨、连年灾害的打击外,政治腐败、水利和林政的废弛也是重要原因。旱灾发生后,中央与地方政府迅速做出反应。首先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其次成立了各级赈灾组织;最后开展形式多样的救济活动。与此同时,各种社会力量,包括慈善组织、同乡组织与个人也筹款、筹物,积极投入到皖灾的赈济中。新闻媒体及时向民众报道政府与社会力量的赈灾情形,并对赈灾中的不法行为进行批评与监督。针对本年安徽旱灾,虽经各方努力赈济,由于政府事前对防灾工作不够重视,只能算作是亡羊补牢。加上灾民多、灾区广、赈灾物资不足,因而赈灾效果有限。尽管如此,此次赈灾工作仍有两个突出特点:灾后赈济开展及时,赈灾措施成熟;政府与社会力量联合救灾。要根本上减轻旱灾的危害,至少要从加强防灾机制建设、制定周密的救灾预案、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