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农艺措施对旱地红壤耕层质量和细菌群落的影响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uqi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壤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因其固有的障碍因子,加之不合理的农艺措施,出现了耕层变浅、土壤紧实、肥力下降、微生物多样性衰减等复杂退化问题,导致质量变差和作物产量低而不稳,评价多种农艺措施下旱地红壤耕层质量对区域农艺措施选择具有实践意义。然而,因研究目的和对象不同,土壤质量评价尚无统一的标准和指标。随着土壤质量的内涵不断深化,基于现有理化因子指标评价旱地红壤质量并不能真实、客观反映旱地红壤质量现状,引入微生物特性指标对丰富和发展土壤健康与耕地质量培育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基于江西进贤旱地红壤长期施肥定位试验(1986年开始),综合种植制度转变(2006年开始)和短期大田试验(2015年开始)等多种农艺措施,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典范对应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以长期不同施肥、种植制度转变、秸秆还田方式等影响江西旱地红壤生产潜力的单项和优化组合农艺措施为切入点,探究不同农艺措施下红壤性质、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特征,解析细菌群落结构分异主控因素,多维度评价旱地红壤质量,建立旱地红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指标,界定最小数据集指标阈值范围,构建土壤质量与作物生产潜力关系,提出区域合理农艺措施,得到以下结果:(1)外源有机物投入显著提高了旱地红壤质量。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深翻与秸秆翻埋相结合(PSD)、一年生作物与冬季绿肥结合(LBD)等农艺措施降低土壤容重,增厚耕层,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养分和生物肥力,提高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13种农业措施中,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处理物理、化学和综合肥力指数最高,分别为0.82、0.78、0.82,是旱地红壤耕层质量提升的最佳农业措施,LBD处理生物肥力指数最高(0.90),而不施肥(CK)和旋耕单施化肥(RC)处理综合肥力指数分别为0.16、0.20,处于较低水平。旱地红壤秸秆翻埋提升耕层质量效果优于秸秆覆盖。转变种植柑橘后,人为扰动和有机肥投入少,容重增加,耕层变浅,土壤酶活性降低,生物肥力低下,导致其综合肥力指数仅为0.29,需要配套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值得注意的是,长期施用新鲜猪粪(OM)和与化肥配施(NPKM)后,磷素累积显著,有效磷分别提高了6.38和6.64倍,全磷分别提高了2.64倍和2.31倍,而全氮和全钾的提升幅度较小。(2)外源有机物投入提高了旱地红壤细菌多样性,改变群落结构和优势菌相对丰度。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施(NPKM)、施有机肥(OM)、冬季肥田萝卜(LBD)、翻耕与秸秆翻埋(PSD)显著提高旱地红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并改变了β多样性,但OM和NPKM处理的细菌群落β多样性具有趋同现象。旱地红壤在门水平上检测到20个类别的细菌,其中Acidobacteria、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s、Actinobacteria和Gemmatimonadetes为所有农艺措施的共同优势门(相对丰度>5%),在属水平上检测到21个类别,Nitrospira、MND1和Candidatus Solibacter为共同优势属。门和属水平优势菌相对丰度在不同农艺措施中有较大差异。(3)理化性质改善后驱动旱地红壤细菌群落结构分异。采用典范对应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发现水稳团聚体组成是驱动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和优势菌分异最为重要的物理因子,其次为土壤容重,>2mm水稳团聚体含量为促进作用,土壤容重则为抑制作用,耕层有效土壤重量对优势菌相对丰度有显著影响。有效磷是驱动旱地红壤细菌群落结构分异的关键化学因子,其次为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是驱动细菌群落多样性分异的关键化学因子,其次为土壤p H和全磷。优势菌分异的关键化学因子为土壤p H和碱解氮,其次为土壤有机碳含量。(4)明确了旱地红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指标和阈值范围,厘清了土壤质量指数与作物生产力的关系。采用3种评价方法对13种农艺措施耕层质量进行评价,发现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土壤质量指数最高,长期不施肥(CK)和旋耕单施化肥(RC)等措施土壤质量指数处于较低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旱地红壤耕层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指标为耕层厚度、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速效钾、有机碳、p H、土壤容重、过氧化氢酶活性。各指标取值范围为:耕层厚度≥20.58 cm,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0.76 mm,速效钾AK≥142.39 mg/kg,有机碳≥12.04 g/kg,p H 4.91~5.78,土壤容重1.14~1.26 g/cm~3,过氧化氢酶活性≥5.41μmol p-NP/(g/h)。建立了土壤质量指数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明确了旱地红壤质量指数提高0.1个单位时,玉米产量可以提高1.11~1.36 t/hm~2,花生产量可以提高0.35~0.51 t/hm~2。上述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翻耕与秸秆翻埋相结合、冬季种植绿肥等措施显著提升旱地红壤耕层质量和作物产能,并通过改善理化性质而提高细菌群落多样性,驱动细菌群落结构和优势菌分异,是旱地红壤质量和作物产量提升的有效农艺措施。
其他文献
生猪出栏成本一般由饲料成本、仔猪成本、人工成本、医疗防疫成本和死亡损失成本等构成,是决定猪场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控制出栏成本对于提高猪场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我国生猪出栏成本显著高于欧美养猪发达国家,除饲料成本高以外,由于母猪繁殖性能低下造成的仔猪成本过高,也是显著增加生猪出栏成本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提高母猪繁殖性能降低仔猪成本,是降低生猪出栏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另一方面,随着遗传选育进展,母猪繁殖
学位
由镰刀菌(Fusarium spp.)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重要真菌病害,该病害发生后不仅导致产量锐减,还会造成真菌毒素污染,给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均造成巨大威胁。该病害的病原主要为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亚细亚镰刀菌(F.asiaticum)。真菌病毒是在真菌中复制并稳定增殖的病毒,低毒相关真菌病毒具有防治作物病害的潜力。探究小麦赤霉病菌中病毒多样性,筛选低毒相关病毒,不仅可以
学位
荧光成像技术因其优异的选择性、灵敏度和低成本等优点在医学成像、化学检测等研究领域广泛应用。作为荧光成像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性能的荧光探针是利用荧光成像技术实时、动态、灵敏、精准分析关键生物分子及结构的重要保障。因此,荧光探针的设计开发及性能调控一直是荧光成像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小分子荧光染料探针以其结构明确、适用广泛、易于通过结构修饰实现性能调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在诸多染料分子性能调控的
学位
近年来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区域干旱发生频率和范围呈上升趋势,该区域每年因干旱导致水稻减产约10亿斤,造成的损失居自然灾害之首,干旱导致水稻光合作用减弱是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水稻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揭示干旱胁迫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及产量的生理机制,对探讨水稻抗旱栽培和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华占(HHZ普通水稻)、旱优113(HY113节水抗旱稻)和中旱3号(ZH3旱稻)三个不同类型
学位
随着设施蔬菜的大面积发展,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导致的土传线虫病的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是一种重要的茄科蔬菜作物,世界各地广泛种植。托鲁巴姆(Solanum torvum Sw)是茄子的野生近缘种,对根结线虫有较好的抗性。由于与普通栽培茄属植物存在生殖隔离,托鲁巴姆无法用于杂交育种,只能作为砧木应用于茄科作
学位
植物内生菌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内部,但不引起任何可见的病害症状。它们与植物相互依赖和适应,并在不断进化过程中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很多内生菌具有多样的生物学功能,比如帮助植物吸收营养,进而促进植物生长;通过诱导抗病性,增强植物免疫力,进而遏制生物(如病菌、害虫)和非生物逆境(如干旱)侵袭。植物内生菌在农业上的开发利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学位
T-2毒素在玉米、小麦及其加工副产物中的检出率较高。雏鸡对T-2毒素较为敏感,采食被T-2毒素污染的日粮后会诱导肠道出现局灶性溃疡和发炎,进而危害雏鸡的健康。玉米、小麦及其加工副产品是肉鸡主要饲料原料,肉鸡配合饲料中T-2毒素污染现象十分常见。因此,有必要综合评价T-2毒素对雏鸡的毒性效应;采用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技术等多组学技术系统解析T-2毒素致雏鸡肠道损伤的分子机制;并根据多组学研
学位
在城市发展进入城市圈时代的现实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对城市圈空间管治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尚有一些问题值得明确并深入探讨:(1)城市圈内各城市城镇建设用地是否呈现出特定的规模等级分布特征?(2)城市圈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演化是否同样遵循空间自组织和他组织演化规律,同时受到空间法则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3)如何评价城市圈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演进合理性?其空间演化与城市圈空间演化之间是
学位
大麻(Cannabis sativa L.),是大麻科(Cannabinaceace)大麻属(Cannabis)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有数千年的种植利用历史。以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提取为主要目标的药用工业大麻产业,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产业。我们在前期的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发现,收获前受到茎杆机械损伤的大麻雌株,在生物产量不变的情况下,CBD含量高于对照。这一结果不仅可指导生产上提高大
学位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居民粮食消费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精准施肥可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粮食产量。我国现有精准农业方面的研究多为基于3S(即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简称)技术空间尺度上的研究,对于精准施肥而言,在施肥的时间尺度上,仍大多是以作物生育期的经验判断为准。因此,基于水稻需肥特性的精准定时、定量施肥是精准施肥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我们需要在精准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