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覆土砒砂岩区土壤水分养分特征及新型调控技术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anzi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砒砂岩区位于我国晋陕蒙交界,生态环境极度脆弱。长期以来的强烈水土流失导致该地区上层风积黄土逐渐剥蚀殆尽,下覆沉积砒砂岩出露,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退化和水土流失,土壤瘠薄成为该地区生态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确定薄层覆土砒砂岩区植被恢复中土壤水分养分特征及调控技术措施,本文通过研究不同覆土厚度(0,20,50,120,300 cm黄土)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规律,明确了水养剖面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储量,初步分析了影响覆土砒砂岩区植被生长缓慢的成因。同时,通过布设鱼鳞坑+施肥+入渗孔(FTP)、鱼鳞坑+入渗孔(FT)、鱼鳞坑(F)和无鱼鳞坑(CK)试验小区,监测植被(山桃)生长状况、土壤养分(0-100 cm)变化和土壤水分(0-180 cm)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了新型调控技术对覆土砒砂岩区土壤环境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各处理土壤含水量(W)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黄土(L)层W(L)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W(L)范围为2.31-12.31%,而砒砂岩(P)层W(P)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W(P)范围为6.39-16.88%。同时,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Wmax的土层深度逐渐增加,W(L)最大值分别在20 cm、50 cm、90 cm和180 cm土层,W(P)最大值分别在30 cm、60 cm、120 cm和160 cm。此外,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各处理的平均土壤含水量(W)和土壤储水量(V)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SOM)和全氮(TN)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土壤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而速效磷(AP)含量未有明显变化。L层SOM、TN、TP、TK和AP含量范围分别为1.58-15.75 g kg-1、0.01-0.74 g kg-1、0.21-0.77 g kg-1、7.63-14.43 g kg-1和0.01-0.06 mg kg-1,P层SOM、TN、TP、TK和AP含量范围分别为1.12-7.47 g kg-1、0.01-0.23 g kg-1、0.08-0.77 g kg-1、8.56-16.52 g kg-1和0.001-0.1 mg kg-1。因此,SOM和TN含量多数处于“极低”等级,少数是处于“低”等级。TP含量多数处于“低”和“极低”等级,少数处于“中上”和“中下”等级。TK含量多数处于“中下”等级,少数处于“中上”和“低”等级,AP含量整体处于“极低”等级。同时,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L层的平均SOM含量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土壤碳储量(C)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TN(L)、TP(L)和TK(L)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而P层的?SOM(P)和C(P)含量呈现先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土壤TN(P)和TK(P)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土壤TP(P)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3、通过研究发现,鱼鳞坑+施肥+入渗孔(FTP)、鱼鳞坑+入渗孔(FT)和鱼鳞坑(F)处理均能够促进水分向深层入渗,显著提高土壤总储水量,各处理土壤储水量最大值分别为468.5、412.2和389.8 mm,均发生在2020年8月。FTP和FT处理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可达70-80 cm,而F处理的土壤水分入渗深度为30 cm。相比于CK处理,FTP、FT和F处理使土壤总储水量分别显著增加26.42%、24.21%和19.98%。降雨后,各处理土壤水分均能快速下渗,土壤水分的增加主要发生在L层,L层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84.73%、79.49%、和71.35%,P层增加9.80%、6.56%和6.56%。4、鱼鳞坑+施肥+入渗孔(FTP)、鱼鳞坑+入渗孔(FT)和鱼鳞坑(F)处理均有利于砒砂岩区植物生长,促进植物冠幅、树高、地径和新生枝条长度显著增加,其中FTP处理显著增加0.29 m、2.90 mm、0.15 m和19.8 cm;FT处理显著增加0.14 m、1.12 mm、0.05 m和9.3 cm;F处理显著增加0.03 m、1.02 mm、0.04 m和8.12 cm。同时,FTP处理L和P层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19.13 g.kg-1和1.25 g.kg-1,土壤碳储量显著增加107.29 t.hm2和5.65 t.hm2;FT处理L和P层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1.90 g.kg-1和0.94 g.kg-1,土壤碳储量显著增加4.15 t.hm2和2.56 t.hm2;F处理L层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减少1.99 g.kg-1,土壤碳储量显著减少15.90 t.hm2,P层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0.23 g.kg-1,土壤碳储量显著增加1.30 t.hm2。施肥与入渗孔措施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碳储量含量,而鱼鳞坑措施降低了L层土壤有机质和碳储量含量。
其他文献
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内蕴平方函数、粗糙核Littlewood-Paley算子与粗糙核参数型Littlewood-Paley算子及其交换子在广义分数次Morrey空间上的加权有界性.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利用权函数的性质,结合函数分层分解方法和Minkowski不等式等工具,通过内蕴平方函数及其交换子在Lebesgue空间上的加权估计结果,得到了该平方函数及其交换子在广义分数次Morrey空间上的加权有
耕地资源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数量和质量与粮食产量有密切的联系。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逐渐减少,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人增地减的矛盾更加突出,加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肥料等的过度投入,农业生产用地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壤污染退化、土壤结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耕地质量保护成了农业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中之重。耕地质量保护不仅是提升粮食产量稳定性的关键,更是保证粮食质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适量的氟对人体有益,但过量的氟则对人体产生危害。饮食是人体氟的主要来源,因此,农田土壤中作物有效氟含量高低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影响。本论文采用网格法在陕西省农田土壤耕层(0-20 cm)采集了578个样品,对全省农田土壤有效氟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pH、有机质(SOM)、速效磷(AP)和电导率(EC)等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此外,在高氟区采集了21个浅层地下水与小麦和小白菜样品
渭北黄土高原作为我国苹果优质集中产区,苹果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果园生草是果树生产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果园土壤管理措施,也是渭北黄土高原苹果产区着力推广的果园土壤可持续发展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果园生草田间翻压广泛应用于果园生产实践当中,研究生草草种翻压还田对促进地区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长期定位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影响其产量的病害,病原物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能够在小麦叶片上产生黄色疱状病征从而危害小麦的正常生理进程。对于小麦条锈病的防控主要是依靠种植抗病品种以及化学农药的使用,但化学农药易造成抗药性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极大危害,因此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然而,栽培品种面临抗性“丧
我国拥有丰富的秸秆资源,秸秆还田是实现肥料化利用的重要方式。然而,长期的秸秆全量还田致使土壤中大量未腐解的有机残体累积,易造成农田C/N失衡,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通过合理的耕作和农田施肥管理措施,可以改变秸秆还田后的深度、水热条件及微生物状况,平衡农田土壤C/N,从而促进秸秆的腐解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同耕作方式(深松耕CPT、免耕ZT和翻
研究不同品种磷肥在塿土中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差异,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磷肥品种从而减少土壤磷素累积和提高磷素有效性,为该区磷肥-作物-土壤匹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用盆栽试验及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1)不同品种磷肥在塿土中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差异;2)长期施用两种不同品种磷肥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及其累积。盆栽试验设置8个处理:不施磷肥(Control)、过磷酸钙(SSP)、钙镁磷肥(Ca Mg P)、磷酸一铵(
渭北旱塬是陕西省重要的小麦、玉米生产基地。长久以来该地区的耕作方式以传统的翻耕为主,进而导致土壤结构变差,有机质含量降低,影响作物产量。免耕对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作物产量有重要的作用。生物质炭对于改善土壤性质,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究不同耕作措施和不同来源的生物质炭对渭北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有机碳形态、分子结构以及矿化特征的影响。依托渭北旱塬长期
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占黄土高原总土地面积的60%以上,旱作农业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覆膜栽培作为抗旱保墒的耕作措施,目前已经得到大力推广,成为干旱半干旱区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但随着作物产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扩大,覆膜栽培体系中氮肥大量施用,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中硝酸盐大量累积,增加淋失风险造成土壤硝酸盐深层累积与地下水污染。因此研究覆膜栽培体系适宜的氮肥管理措施,对于该体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土壤-植物养分循环过程受均质化过程(降雨淋溶迁移和耕作)和异质化过程(非均匀分布群落的吸收和表层养分富集的“肥岛”效应)两类生态学因素的叠加影响,具有一定的空间变异和空间依赖特性,这种特性随植被群落的演替会发生变化。且因不同养分元素的吸收-富集-释放-淋溶迁移等养分循环中的生态学过程的空间非均匀性,使得不同养分在不同土层也具有不同的空间变异特性。据此,本文选取内蒙古高原砒砂岩区的3个不同年限退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