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自觉·回归 ——黄永玉文学作品中的“浪荡”气质研究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yu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永玉(1924——),一个在画家行业“浪荡”多年的作家,其创作都是基于“兴趣”二字,随性自由,不拘章法。“浪荡”是黄永玉在其自传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中对自我的定位,也是黄永玉一以贯之的文学风格。通过研读文本可知,黄永玉文学作品中“浪荡”气质的核心呈现为“自由”,以“漂泊”的形式完成,继而托怀于文字。他说,“文学让我得到了很多的自由。我不相信别人给我自由,我相信自己给的”。风格即人,黄永玉的作品皆为应时而作,字里行间都传达着作家本人的时代关怀与人格气质。同许多作家的一样,黄永玉的创作也是随着时事的变迁和人生经历的丰富而愈渐成熟的,故而本文在研读其文本的基础上,重点抓取了黄永玉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进行其作品“浪荡”气质的捕捉,分别是:1964-1976年、1977-2002年、2002年至今,三个阶段的文学创作是循序渐进的,从“文革文学”的“潜在”到“新时期文学”的“自觉”,继而进入21世纪之后走向“回归”。期间创作饱含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底蕴。黄永玉对传统思想进行解读并亲自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理念。本文依据分期情况采用三个章节完成黄永玉文与人的“浪荡”气质分析。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1964-1976年是黄永玉文学创作的初起阶段,此一阶段的文学作品相对较少,加之五十年代末期的“反右”到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构成了这一时期特殊的政治语境。黄永玉在这一阶段借助诗歌、“文与画”结合的“动物短句”进行含蓄潜在的批判,同时,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狂欢”政治困境中人性受到的严峻考验,在批判、质疑、容忍与反思中明确自我个性,寻找自由的人格。第二章,1977-2002年是黄永玉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苦难的时代基本结束,迎来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语境的转变之下,黄永玉作品中的“浪荡”气质愈加自觉,批判意识从潜在走向明确,从含蓄走向犀利,其间体现自由、个性、真实等多种文学气质,完成了对历史与当下的批判,对艺术创作的探讨,展现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民族关怀;第三章,2002年至今是黄永玉创作的第三个阶段,以其长篇自传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为主要代表作品,此时,黄永玉的“浪荡”气质走向回归,批判也转而减轻,在沉淀许久之后,逐步完成了对自我与故乡的回归。黄永玉用始终保持的个性完成对自己的交代,用些许的反思完成对自我的更新,这是黄永玉对自我的回归。同时,与沈从文、汪曾祺、余华、莫言等众多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一样,黄永玉最终也“回归”了故乡,湘西故乡的山水哺育了黄永玉成长,湘楚文化的底蕴滋养着他的灵魂和他笔下的文学世界,于是,黄永玉用前半生逃离故乡,却用尽后半生去表达故乡情结。“浪荡”是黄永玉的整体文学气质,是对黄永玉文学风格的总结,“批判”是黄永玉创作的一个关键支撑,“潜在”、“自觉”时期体现为一种自由直接的外放式的批判,“回归”时期,这种外放式批判转向“内收”,即回归、自省。本文旨在以中国当代文学的时代语境为依托,以黄永玉文学作品中潜藏的“浪荡”气质为切入点,结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自由”理念,以“潜在”、“自觉”、“回归”为主线,串联起黄永玉三个阶段的文学风格,试图在探究黄永玉文学风格的基础上把握其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时代关怀与自我个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审计失败案件的频发体现了当下审计质量差的现实状态,让审计行业受到了信任危机,这不仅误导投资者的决策和影响审计行业的发展,更是对我国经济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防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加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防止审计失败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LX会计师事务所对DZH公司审计失败的案例进行研究,首先对审计失败的有关概念进行阐述,以信息不对称理论、理性经济人假设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结合DZH公司
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在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对保障食物供给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农业投入要素是农作物生产的重要保障,不同农作物对农业投入要素结构的需求不同,因此在众多影响种植结构变化的因素中,农业投入要素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农业投入要素的水平和种植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探究农业投入要素的水平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应该被重视。本研
湿地已成为全球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生态湿地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云计算、三维WebGIS、遥感、水量水质模拟等技术,设计了水资源管理仿真系统,建立了湿地水量、水质联合调度集成模拟模型,开发了鄱阳湖数字湿地生态调控智慧管理平台,成功应用于3914座水库、285条堤防、138座水闸、29个供水工程、13个灌区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为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10%的年均增速,而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6年达到32.5%的峰值后逐年降低,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的经济总量占比表现出下降“过快、过早”的现状。创新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基本特征,推进工业化与智能化的“两化”融合发展,是当前产业升级转型的重点之一。基于要素配置结构和技术进步偏向选择适宜的技术路径,是充分释放智能化对全要素
小额贷款公司自2005年试点以来,公司数量、注册资本、从业人数和贷款余额等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有效缓解了低收入群体生存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在政策引导与自身积极探索的情况下,通过自有资金为低收入群体和中小微企业服务,形成了便捷、小额、分散、灵活和非信用形式的经营模式,为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甘肃省小额贷款公司自2008年试点以来,发展迅速,但是近几年经营状况
自有声电影诞生以来,声音已经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人耳的“听觉效应”是导致人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必然现象。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听觉效应”的存在,同样观影与创作中也离不开“听觉效应”,然而在实践创作中往往忽视听觉效应所带来表现力的影响,基于以上目的,笔者以心理声学为理论研究基础,听觉效应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分析其对声音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并结合自身毕业作品进行讨论。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
“新纪录片运动”的开展促使西方女性主义思潮进入中国,女性创作者开始在纪录影像世界里展露锋芒,李红创作出《回到凤凰桥》,刘晓津拍摄了《寻找眼镜蛇》,从此更多女性创作者执着走在为女性解放的探索路上,她们借助影像力量发出女性声音,凭借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叙事方式,探索女性在社会、家庭角色中赋予的含义,建构多维度女性形象,在描绘和审视女性自身命运中更深层次彰显女性自立自强、不屈不挠的女性意识。笔者作为
自然灾害频发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构建社区恢复力是减缓环境灾害不利影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社区作为内/外环境扰动的直接承受者,由于自身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更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并陷入不可持续。当前,急需辨明灾后社区恢复力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以便为制定社区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借鉴。地处青藏高原东缘高山峡谷区的舟曲县是典型的自然灾害频发区和生态脆弱区,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
2020年,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全社会各行各业深入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我国实现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在现行标准下消除了国内的绝对贫困,今后中国的扶贫工作重点将不再是解决显性的绝对贫困问题,而是转向研究脱贫攻坚中的成功经验,通过建立预防返贫的长效机制,从而巩固和发展脱贫成果,根本上缓解一直存在的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在脱贫攻坚战中,国有施工企业始终处在脱贫攻坚战的一线,
电影作为现在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大众娱乐的来源,也是一种教育公民的有力媒介,它的视觉基础自然而然的赋予了其普遍的传播效应。所以通过塑造出当下有典型的电影人物形象向大众展现其存在的社会问题,是一种让更多受众有机会去找寻、反思、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本文以笔者的毕业作品《真相》为例,对剧中人物形象的特殊塑造进行分析和阐述。作品作为反映社会问题类剧本,考虑到了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在特定的规定情境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