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poly风格下的概念性服装设计实验探究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du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大众的审美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各种风格的不断衍生,使得人们能够体验设计作品丰富的视觉呈现和个性化的情绪表达。近年来,时尚界掀起了一波数字艺术“复古”潮流,随着扁平化风格以及像素艺术等风格的出现,low-poly风格也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中。low-poly原本是三维数字模型中运用计算机建模的一种方式,由于早期的计算机技术发展不成熟而形成的一种复古的艺术风格,时隔多年,low-poly风格区别于旧时的建模方式,以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呈现给大众。因其简洁、抽象、富含块面化的特征,从而被运用于各大设计领域,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享受。当下的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服装款式、材质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并且对于服装表面的元素以及背后的文化有一定的追求,赋予服装的艺术内涵得以逐步提升,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探索概念性服装的设计。其可以摒弃市场因素以及传统的服装设计方式,任意的运用元素,自由的表达思想与情绪,使得人们对服装有新的认识。论文以low-poly风格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风格的源起、特征以及在各大领域的运用进行探究,对该风格所表现的设计语言进行总结分析。通过对概念性服装设计的特征了解及对其现状的分析,探究low-poly风格与概念性服装设计发生碰撞融合的可能性,从而使服装能够以更多新颖的形式展现。在设计实践中,分别尝试将该风格运用在服装款式、服装结构以及服饰品的造型设计中,从而进行跨界思维模式下的概念性服装的创新实验思考。
其他文献
随着数字化影像的发展,影像媒介在建筑中的跨界探索也日益频繁。由于从“表面”去判断设计,接受被动或者无批判的态度,忽视了人在建筑中的体验,这对当今建筑设计师来说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电影又是一种与建筑关系最为密切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且二者都是时空的艺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有着清晰的结构框架。于是,电影所表现出来的空间表达能力,也使得建筑设计师们越来越关注电影在营造现实世界中所具有的独特性,并在空间体
学位
随着当下越来越多的建筑学人对结构空间的愈发重视与深入实践,建筑设计中对结构空间的品质体验将重于对风格效率的盲目追求。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克雷兹的设计建造正是对结构空间的本质性探求与冒险式突破。本课题以克雷兹的“建筑探险”式设计思维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以建筑室内外的结构空间设计案例展开,结合具体作品为课题拓展研究的切入点。通过研究,以期深入了解其作品深处“始于质疑、忠于探险、求于本质”的设
学位
本课题主要基于尤纳·弗莱德曼提出的移动建筑宣言关于“建筑该如何适应人”核心思想所倡导的“使用者”权力的归还,以及人与环境的诗性融合的构思,尝试分析“可居住的游戏”这一主体概念及其空间的特质,探讨社会、文化、城市、技术、心理等多重因素交汇的叙事背景下关于城市建筑空间的观念,探究人们基于禁锢与自由这一城市空间矛盾中,作为居住空间的主体视角构建的生存游戏。论文将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弗莱德曼概念梳
学位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现代展示空间不单作为艺术品展示及观众游览的文化媒介,而更强调通过新符号、新媒体、新技术的引入而增强的传播感染力,展示空间记忆点的增添,可使大众获得意犹未尽的参与体验。传播“仪式观”理论是詹姆斯·凯瑞承继各方理论后,所提供的传播学研究的新视角:传播过程是具有仪式性的符号过程,其中将人类行为本身作为研究“符号”的重点,其最终目的不单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建立大众共识,实现文化共
学位
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贵州肇兴侗寨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广泛关注,它独特的社群结构与聚落形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了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贵州肇兴侗寨社群结构与聚落形态的关系,可以试图从传统建筑更新的过程之中,寻求出恒定与变换的特征与意义。鉴于这种目的,本文将以肇兴侗寨最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社群结构与聚落形态的概念、来源以及相关背景进行梳理,从微观到宏观的论述来辨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将所得到的理
学位
随着社会迅猛发展,各式技术与材料等建筑要素井喷式出现,各类风格主义大行其道、各自展露头角,这其中包括有机建筑。以巴特·普林斯提出的“有机性”建筑为代表,其内在的核心观念是连续的现在,显著的风格特征不断受到学界的关注。本篇论文从普林斯“有机性”建筑风格的形成背景出发,论述有机概念下建筑学界所历经的系列发展,从而引出经由普林斯发展后的有机建筑观。论文涵盖了普林斯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其在生活上所收到
学位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为犹太建筑师弗雷德里克·基斯勒在20世纪20至60年代之间所提出的“生物建筑理论”,这种理论指向一种内向性的建筑学,注重建筑空间与人的身体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深度结合,强调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复杂关联与有机融合,自下而上、由内而外地揭示了生物建筑的形态迭代机制以及空间自组织原理,对当代数字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基斯勒被称为前数字时代探索非线性建筑的先驱。本课题将基斯勒的“
学位
中国银壶的设计在新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更广泛的意义,追踪银壶在历史上的发展溯源,并与不同材质的茶壶:瓷器茶壶、紫砂壶、玻璃茶壶进行多维度的对比,探究银壶在材质、功能、工艺、形式上的独特性。而当代银壶在复兴之路上在消费群体、审美造型、制作工艺在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银壶能够得以复兴,离不开手工艺人对传统金属工艺的传承以及当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创新成为了这一时代银壶发展的潜在动力,而这股动力的源泉来自于金
学位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愈发强烈,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人才需求日益突出。首饰因其与人类身体紧密关联,具有与材料、技艺、文化和精神符号相互包容的复杂性,作为艺术设计范畴中较为特殊的一个门类,极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意识水平乃至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状况。中国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首饰设计及相关专业的建设,教育者也在不断汲取西方的经验。因此对西方首饰设计教学理念的分析是具有一定借鉴性的
学位
《肌肤之目》是由芬兰当代建筑理论家尤哈尼·帕拉斯玛所作的一部建筑学经典理论著作,该书于1996年首次发行,一经问世就在世界范围内投掷了一枚温柔的炸弹。《肌肤之目》以建筑现象学为理论基础,重点讨论了建筑与人类感官之间的紧密联系,倡导一座静默的感官建筑。本课题是基于《肌肤之目》的实验性空间设计研究。首先,从三个方面对《肌肤之目》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分别是:作者的写作和实践经历、书作内容的来源和参照、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