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动机,作为影响外语或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在中国,高一虹等(2003,2009)对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以及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的变化方面做了广泛的研究。周燕等(2009,2011)对五所高校的本科生进行了大学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学习动机发展的跟踪调研。然而,鲜有把某一种影响因素作为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发生变化的实证研究。在二语习得领域里,课堂话语分析经常用于课堂过程的研究。在不同理论框架的指导下,课堂话语的特征与形式成为研究焦点。课堂话语反映的是师生双方的共同贡献。因此,作者尝试地构建起课堂话语与学生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将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证研究:
(1)在本次研究中,存在于课堂话语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作为一名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话语加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3)课堂话语在何种程度上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会产生影响?
本文的研究工具是根据高一虹(2003)的动机类型量表,并结合研究需要略加补充设计而成。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对杭州某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的两个班进行关于学习动机的调查。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由作者执教,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组由一名具有两年教龄的年轻教师执教。在实验组,针对课堂话语中存在的问题,作者采取了相应的有效措施对其加以改善。在对照组,另一位教师在课堂话语方面不做有意识地改善。
本文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将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以下分析:(1)描述统计,旨在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动机类型分布状况;(2)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实验组在改善了课堂话语的条件下,和对照组在某一种或某几种动机类型方面有显著差异;(3)独立样本T检验,用来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课堂话语对学生学习动机所起的作用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在实证研究的尾声阶段,作者分别从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选取了九名学生进行了访谈,目的是调查被采访者是否感受到课堂话语的改善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用以作为分析数据结果的支持和补充。
经过数据分析与讨论,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课堂观察,当前研究中的课堂话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2)针对以上课堂话语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在实验组采取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并取得一定效果。(3)实验组的学生在课堂话语经过改善后的英语课堂上,不仅其情境型动机高于对照组的情境型动机,呈现显著差异,而且在文化型动机方面也受到一定积极影响,但是由于在课堂上对目标语文化渗透仍然不足和课堂时间有限的因素所限,影响并不显著;而在工具型动机方面,则几乎没有影响。(4)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课堂话语对学生学习动机所起的作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实验组,学生们感受并意识到了课堂话语的改善,学习动机也逐渐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