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纯林引入红锥混交改造对土壤团聚体磷组分及其转化的影响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P)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一直被认为是亚热带森林限制性养分元素之一,严重阻碍了该地区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在长期大面积杉木单一树种种植模式中尤为突出。因此如何高效利用和充分挖掘土壤中潜在有效的P源,寻找更适合亚热带土壤P固持和有效性的营林模式,将会更好地提高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研究将围绕如何提高杉木人工林中土壤P供应潜力和有效性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研究,选择南亚热带杉木纯林(Pure plantation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PP)和杉木/红锥混交林(Mixed plantation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Castanopsis hystrix,MP)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监测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两种林分原土和各粒径土壤团聚体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土壤有机磷(Po)组分和土壤无机磷(Pi)组分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重点探究Po组分和Pi组分在土壤团聚体中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为提高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质量和P有效性等方面的树种选择、种植模式和可持续经营措施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杉木纯林引入红锥混交改造12年后,MP中的有机碳(SOC)、全氮(TN)、铵态氮(NH4+-N)、有效磷(AP)和土壤碳磷比(C/Psoil)在原土和四个粒径(>2 mm、1-2 mm、0.25-1 mm和<0.25 mm)的土壤团聚体中均显著高于PP(P<0.05);与PP相比,MP的硝态氮(NO3--N)在>2mm和0.25-1 mm土壤团聚体中显著增加(P<0.05),土壤碳氮比(C/Nsoil)在原土和>2 mm、<0.25 mm土壤团聚体中显著提高(P<0.05),但全磷(TP)、土壤氮磷比(N/Psoil)和p H在原土和所有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均无显著变化。MP的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显著高于PP(P<0.05)。(2)与PP相比,MP的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在原土中显著增加了30.95%,在其余四个粒径中均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分别在原土和各粒径中均显著(P<0.05)提高了73.84%、77.89%、41.15%、67.13%、25.75%和73.01%、48.77%、37.62%、38.00%、94.09%。原土、>2 mm、<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的MBN与MW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原土和各粒径土壤团聚体(0.25-1 mm除外)的MBP与MWD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原土和各粒径土壤团聚体的MBC与MWD均无显著相关性。MP的微生物总PLFAs、细菌(Bacteria)、革兰氏阳性细菌(G+)、革兰氏阴性细菌(G-)、真菌(Fungi)、放线菌(Act)、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原土和大部分粒径团聚体中均显著高于PP(P<0.05),而真菌/细菌(F/B)仅在原土中显著高于PP(P<0.05)。原土和大部分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总PLFAs、Bacteria、Fungi、Act与MW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原土和<0.25mm粒径土壤团聚体的F/B与MWD呈显著正相关(P<0.05),原土和所有粒径团聚体的AMF和G—与MWD均无显著相关性。Bacteria、Fungi、Act与土壤理化性质(SOC、TN、TP、AP、NH4+-N、NO3--N、C/Nsoil和C/Psoil)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杉木纯林引入红锥混交改造12年后,显著改变原土及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最后通过冗余分析(RDA)确定凋落物碳磷比(C/Plitter)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最主要环境因子。(3)与PP相比,MP中与土壤C、N、P转化相关的水解酶活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表现为:β-葡萄糖苷酶(BG)、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在原土和所有粒径团聚体中均显著提高(P<0.05);酸性磷酸酶(ACP)在原土和所有粒径团聚体中也呈显著提高(P<0.05);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仅在0.25-1 mm和<0.25 mm土壤团聚体中显著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C水解酶活性(BG)和N水解酶活性(NAG、LAP)均与P水解酶(AC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BG、NAG、LAP和ACP与土壤理化性质(SOC、TN、TP、AP和NH4+-N)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凋落物碳氮比(C/Nlitter)与这四种水解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BG、NAG、LAP和ACP与Bacteria、G-和Fungi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4)与PP相比,MP的活性有机磷(LO-P)在原土和四个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均显著增加(P<0.05),中度活性有机磷(MLO-P)和中度稳定性有机磷(MRO-P)在原土和所有粒径(1-2 mm除外)中均显著增加(P<0.05),高稳定有机磷(HRO-P)在原土和三个粒径(>2 mm、1-2 mm、<0.25mm)中均显著增加(P<0.05)。所有粒径土壤团聚体的LO-P与MWD呈显著正相关(P<0.05),原土和三个粒径土壤团聚体(>2 mm、1-2mm、<0.25 mm)的HRO-P与MWD呈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只有>2mm粒径土壤团聚体的MLO-P和0.25-1 mm粒径土壤团聚体MRO-P分别与MWD呈显著正相关(P<0.05)。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影响Po组分的变化的主要因素来自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征、植物特性三者的共同效应,通过冗余分析(RDA)对环境因子进行排序,最终确定凋落物氮磷比(N/Plitter)、Fungi、BG、LAP、NH4+-N是驱动Po组分变异的最主要环境因子。(5)与PP相比,MP土壤中Pi组分的铝磷(Al-P)、闭蓄态磷(O-P)、钙磷(Ca-P)含量在原土和所有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均没有显著增加,而土壤铁磷(Fe-P)含量在原土和所有粒径土壤团聚体中(0.25-1 mm除外)有显著性增加(P<0.05)。三个粒径(>2 mm、1-2 mm、<0.25 mm)土壤团聚体的Fe-P与MWD呈显著正相关(P<0.05),>2mm粒径土壤团聚体的O-P与MWD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原土和各粒径团聚体的Al-P、Ca-P与MWD均无显著性差异。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影响Pi组分的变化的主要因素主要来自土壤理化性质独立效应,其次是三者的交互效应。通过RDA对环境因子进行排序,最终确定TN、BG、N/Plitter、LAP是驱动Pi组分变异的最主要环境因子。(6)结构方程模型(SEM)结果表明杉木纯林引入红锥混交改造后主要通过改变C/Nlitter、TN和SOC来驱动AMF和Fungi并最终影响P的转化。综合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考虑,SOC是促进AMF增长并最终提高P转化的最关键因子。综上所述,在杉木纯林引入红锥混交改造能有效改善土壤团聚体粒径结构及其稳定性,提高土壤养分质量,增强土壤P的固持、积累及转化。本研究为有效促进杉木纯林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形成和提高土壤P组分的积累与转化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低,油茶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木本油料树种,在国家粮油安全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岑软3号’油茶是广西油茶主要栽培品种,当前油茶种植存在严重的低产问题与突出的大小年问题。春梢是油茶最主要的结果枝,花芽分化时花芽与果实养分竞争激烈,容易引起落果与花芽分化量少的现象。结实大年花芽分化量过低是大小年问题的源头。本研究从油茶上述特征开展工作,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生长良好结实量中等偏多
学位
胚胎阶段是鸟类生活史中对环境最敏感脆弱的时期,其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学和进化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国内对热带鸟类的胚胎发育研究却非常缺乏。为了了解热带地区繁殖鸟类的胚胎发育特征和差异,揭示鸟类胚胎对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于2021年4-7月在广西西南部以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黄腹鹟莺(Seicercus superci
学位
高职英语属于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课程,其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所需掌握的语言水平以及交际能力。另外,英语作为国际语言,需要英语教师以及学生对英语这一学科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英语对学生未来就职需求进行规划,用于探索职业需求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与行业、企业联系更为紧密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本文基于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具体描绘了当前高职教育
期刊
粉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物理状态,可以满足实际应用中许多工业需求,然而其易吸湿性和流动性差等问题仍是技术难点。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尤其是化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学者对改善易吸湿粉体流动性开展了卓有意义的研究。因此,重点总结了改善食品和医药等领域易吸湿粉体流动性的相关研究,并对易吸湿粉体的研究进行展望。
期刊
树木大小和物种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典型表征。在多树种构成的天然林中,直径是影响森林树种丰富度、多度和个体平均大小以及群落空间结构的重要统计因素。直径的测量高度已经达成统一标准(height=1.3 m),但起测大小呈现多样化,与直径、物种多样性、空间结构和树木标记的关系尚未清楚。本文以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块松栎次生林和甘肃小陇山的1块锐齿栎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数个直径分布参数
学位
树木大小和物种多样性是决定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复杂性的关键因素,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典型表征,探讨树木大小和物种多样性的尺度效应对于理解它们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时间未受外界干扰的3块不同年龄序列的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建立了3块面积分别为100 m×100 m(30年生林分,代号30-YF)、80 m×80 m(57年生林分,代号57-YF)、1
学位
磷(P)不仅是参与植物体内重要化合物合成和代谢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土壤养分循环中的核心部分,与氮(N)共同作为生命元素驱动着其他养分的转化和周转,但P通常会限制亚热带森林中的植物生长,退化红壤中的P限制是目前我国亚热带人工林可持续经营面临的严峻挑战。根际土壤是植物根系与土壤密切接触的地方,根际土壤P的有效性问题一直受众多学者们的共同关注。本研究立足于如何定向调控土壤P转化过程,活化更多难溶性P,提
学位
马尾松(Pinus massomiana Lamb.)长期大面积单一树种种植所带来的生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探究较高生态效益且兼顾木材生产及其他生态服务功能的营林方式用以替换传统的马尾松纯林经营模式,是解决南方大面积马尾松人工纯林经营所导致的土壤退化、生产力低下、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本论文以南亚热带种植的马尾松纯林(PP)和在马尾松纯林中引入阔叶树种(如:红锥Castanopsis hy
学位
土壤剖面是一个强大而复杂的物理化学梯度,各种土壤理化性质在剖面上的梯度变化极大地影响着土壤层间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土壤细菌作为森林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在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养分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且其生态功能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土壤表层,而在土壤底层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究森林土壤细菌群落构建与维持机
学位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