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嵌入与基层协同治理研究 ——以浙江省“四个平台”为例

来源 :浙江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chang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不仅是对我国基层治理模式的一种愿景式理论想象,还是对我国当前基层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即基层治理要朝着多元治理、关系重构和协同共治的方向迈进。很多学者认为社会治理创新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突破点和关键点都在基层。基层乡镇研究,是观察我国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我国转型发展进程的加快,基层治理越来越复杂,基层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单薄”的管理职权与繁重的工作任务严重不匹配问题最为突出,对治理中的不少问题,基层政府往往是“看得见、管不着”。从治理主体上来说,基层“条块”离散、“条条”离散、群众缺位等问题突出,难以形成治理合力;从治理过程来说,不同环节之间碎片化,导致政府职能、资源和相关服务难以直达基层,不仅影响着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还影响着普通民众的改革获得感和政府的公信力。为此,很多学者提出引导基层治理走出困境的方法,如强镇扩权、简政强镇、项目化运作模式等以期实现权责对等、机构重整、纵横联动的条块关系。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基层政府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以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如网格化治理、“互联网+行政审批”、“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一系列将技术应用于基层治理的效果日益显现。本文以互联网技术嵌入基层治理为研究视角,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基层治理创新模式。以浙江省“四个平台”为案例,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分析以互联网技术搭建的“政务服务平台”对解决基层治理离散化困境的重要意义。对“互联网+”时代基层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以协同治理理论分析协同治理与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协同治理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分析当前基层治理中的碎片化问题,包括职能部门与基层政府间的条块分割;派驻部门之间的条条分割及基层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政社分割。通过分析互联网技术对政府治理的重要意义得出互联网技术嵌入政府治理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基层政府的协同治理。其次,以浙江省“四个平台”为案例。先是提出“四个平台”建设的启动背景。从当前乃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县乡治理体系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分析入手:一是事权矛盾。二是条块分割,“两张皮”的问题普遍存在,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基层政民关系日渐“疏远”问题。浙江省提出建设“四个平台”,并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再者通过解构“四个平台”,剖析其组织架构、技术手段、考核机制、运作机制及问题反思。最后,分析“四个平台”对基层协同治理的成效。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基层政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二是基层执法效能显著提升;三是基层群众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最后,对“互联网+”时代基层协同治理提出对策建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服务能力;二是强化技术嵌入与制度创新的有效融合;三是建构虚拟平台,优化整合治理资源。
其他文献
交替传译中,译员先是用笔记记录讲者说话内容,等讲者结束后,才开始翻译。这样一来整场翻译活动耗费的时间较多,而通常情况下,客户对时间的要求都较为严格,这便要求译者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内简洁、流畅、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听众。如果译员产出过度冗余,将极大降低信息的传递效率,影响整体翻译表现,让听众和客户对译员失去信心。本文首先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对语言中的冗余现象进行定义,并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对口译冗余
口译的流畅度是衡量口译的一个重要标准,而非流利现象又是在口译活动中频繁出现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学界对于非流利现象的定义并不统一,笔者学习阅读了多位学者对于非流利现象的研究,了解了非流利现象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审视了自己在模拟会议上汉英交传的表现。在此次“四川省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中,笔者的译语中出现了大量不流畅的现象,其中大部分为有声停顿和自我修正。故笔者就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发现自己有声停顿
口译中的逻辑是连接语篇思路、层次的重要因素,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交替传译的译语产出质量,这就要求译员充分把握、再现源语逻辑,让听众更好地理解讲者的意图和倾向。本文首先介绍了逻辑在英汉交替传译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英汉语言的差异性。接着通过分析笔者在“新冠疫情下的难民教育问题”模拟会议中的口译实践,总结出几种常见的逻辑处理不当现象,如逻辑缺失、逻辑错译和逻辑滥用,并从听辨、笔记、产出三个阶段,结合具体例句
本文旨在从“锁”和“锁住”带宾语的能力和状况大不相同来研究分析宾语匹配差异的原因,并且对宾语匹配的规律、语义虚化方向及结果做了理论上的论证和数据的分析,然后,文章对非常规“锁X”和“锁住Y”的动因和机制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讨论。研究证明,非常规“锁X”结构和“锁住Y”结构受事分别为6类和12类,且非常规“锁X”结构和“锁住Y”相比,非常规“锁住Y”比“锁X”受事搭配层次多、使用频度高、搭配范围广,另外
信息时代的数据呈指数级爆发增长,互联网语言数据丰富,形式多样,获取便捷,对于辅助译者翻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互联网数据量大而且庞杂,译者应以什么标准来筛选这些资源,从而高效地完成翻译?本文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汉英翻译为案例,讨论了在历史类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数字素养,使用搜索引擎或通过互联网获得的语言资源来辅助翻译,提高译文质量。本文首先介绍了源文的文本特点:历史背景知识众多、国际
我们经历的时代是瞬息万变的,是图像泛滥的时代,观念需要表现的形式,图像也在寻找合适的载体。随处可见的图形设计,随处可用的设计载体,招贴海报,各类商业展出,都让图形以其丰富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带来多元化,多层次的视觉感受,载体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的创意图形设计受到了艺术思潮和现代绘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力争在平面传达的介质上展现出别样的作品气质和观赏角度,以惊艳世人。当图形新颖奇特的展现在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翻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通过翻译,世界各地人民能够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有利于各国之间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但笔者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到,文化类文本的译文有不同程度的“欧化现象”。本文以《新指南中西文化融合教程》汉译项目为例,分析了文化类文本英译汉中“欧化现象”的成因及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译者在翻译词汇的时候,应根据中英文差异,合理省略
岩石从微观脆性变形到微观晶体塑性变形的转化称为脆塑性转化。脆塑性转化带被认为是确定大陆地壳地震深度下限的关键层位。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和变形机制除了受温度控制外,在地震周期不同变形阶段,因应变速率和流体压力的变化,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及其变形机制也会发生变化。通过断层带构造岩变形机制研究,可以揭示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在地震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形特征,有效了解多震层构造变形叠加现象。本论文对采集自红河断裂的构造
冗余作为语言的固有属性,是口译研究中绕不开的话题。不当译语冗余在交替传译中会使听众丧失耐心,无法准确理解信息的重点,对译员失去信任。本文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深入分析2020年4月举行的模拟会议中伊安·牛顿发表的“新冠疫情下的难民营”演讲案例,讨论英汉交替传译中由于笔记不当和表达不当两个因素导致的不当语音、语义和句法冗余现象,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应对策略。首先,笔者将会回顾相关研究文献,对冗余进行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海外资产管理机构选择落户中国。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各大资管机构正积极开拓在华的金融业务并通过多方渠道宣传其投资观点,这极大地推动了市场对此类文本的翻译需求。笔者结合某投资公司的微信推文汉译项目,讨论了编译在此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以期对提升此类文本的翻译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先介绍了某投资公司的微信推文汉译项目及客户对译文质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