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程序在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血糖中的效果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ping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程序对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血糖的效果,了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血糖现状,比较传统方式与快速康复模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血糖控制中的优劣势,为临床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血糖调节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将北京某三甲医院2017年3月—2020年12月实施快速康复程序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纳入快速康复组,以2016年4月—2017年2月实施传统方式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纳入传统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5天及第7天的血糖值,比较两组术后空腹血糖、每日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及血糖水平标准差。按照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进行人群分层,在各层内分别观察术后血糖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前合并糖尿病情况及术前空腹血糖值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快速康复程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血糖的影响对两组术后早期空腹血糖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F时间=38.32,P时间<0.05)及组间效应(F组间=3576.89,P组间<0.05)有统计学意义,交互效应(F交互=2.02,P交互>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术后早期空腹血糖随术后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且快速康复组空腹血糖低于传统组。两组术后早期最大血糖波动幅度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F时间=10.54,P时间<0.05)、组间效应(F组间=1764.20,P组间<0.05)及交互效应(F交互=3.79,P交互<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早期血糖水平标准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F时间=6.61,P时间<0.05)、组间效应(F组间=3263.48,P组间<0.05)及交互效应(F交互=5.06,交互<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患者术后血糖波动变化幅度不同,快速康复组变化幅度较大,且在术后第3天后快速康复组下降趋势显著大于传统组。3.快速康复程序对非糖尿病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血糖的影响对两组非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空腹血糖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F时间=128.59,P时间<0.05)及组间效应(F组间=7.93,P组间<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交互效应(交互=2.24,P交互>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术后早期空腹血糖随术后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且快速康复组空腹血糖低于传统组。对两组非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最大血糖波动幅度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F时间=8.53,P时间<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效应(F组间=1.83,P组间>0.05)及交互效应(F交互=1.95,P交互>0.05)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非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血糖水平标准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F时间=6.16,P时间<0.05)及交互效应(F交=5.20,P交互<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效应(F组间=1.74,P组间>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非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血糖波动随时间变化,但快速康复较传统方式对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未表现出积极影响。4.快速康复程序对术前合并糖尿病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血糖的影响对两组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空腹血糖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F时间=2.14,P时间>0.05)、组间效应(F组间=0.41,P组间>0.05)及交互效应(F交互=0.78,P交互>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最大血糖波动幅度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F时间=8.15,P时间<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效应(F组间=0.10,P组间>0.05)及交互效应(F交互=2.19,P交互>0.05)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血糖水平标准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F时间=3.68,P时间<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效应(F组间=0.02,P组间>0.05)及及交互效应(F交互=2.37,P交互>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快速康复较传统方式对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血糖无明显改善作用。结论:1.快速康复程序有助于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空腹血糖及血糖波动。2.快速康复程序有助于改善非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空腹血糖水平,但对血糖波动无明显改善效果。3.快速康复程序在改善术前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血糖方面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其他文献
紫色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avendulum)是紫孢属(Purpureocillium)中报道的一种不同于淡紫紫孢菌(Pur.lilacinum)的新种。近年来微生物资源防治植物病原线虫的研究、开发备受重视,根据文献报道,紫孢属是目前最有潜力的生物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真菌之一,而紫色紫孢菌作为一种广谱性很强的生防菌,其生物防治机理已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但其次级代谢产物在防治病害方面
学位
目的:对不同手针流派的基础理论、针刺方法及优势病种进行归纳比较,提供不同手针流派的区别,促进手针疗法的应用与发展。方法:本文以“手针”“手针疗法”“手穴”为关键词对各电子数据库进行检索。主要以手针著作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因著作中手针相关信息记载详细,期刊文献虽不能反应全貌,但亦可作为补充材料进行研究。对历史上与手针疗法相关的书籍及期刊文献进行整理,力求完整全面,将其资料收集汇总,建立“手针流派数据库
学位
脂质作为一种能量物质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脂质结构和种类十分多样,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各种膜的构成中,并作为大分子的一部分参与到细胞的信号转导以及其他生物学功能。脂质代谢与氨基酸代谢有着密切的联系,脂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作为氨基酸合成的底物。脂质代谢紊乱与众多代谢性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肥胖、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在翻译过程中氨酰t-RNA合成酶(ARSs)识别相应的氨基酸
学位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代表性疾病,病人会表现出痴呆的症状并最终丧失个人生活的能力。相关研究表明,淀粉样蛋白的异常聚集及聚集体诱导的神经细胞死亡是AD的主要病因。充分理解淀粉样蛋白的错误折叠和聚集机理对于AD乃至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及治疗药物的开发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些体内及体外实验表明,不同种类的淀粉样蛋白之间会相互作用影响淀粉
学位
SARS-Co 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的全球大流行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经济发展,但是其确切起源目前仍不清楚。SARSCo V-2感染人类的前提是进化出对人类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的高结合亲和性。蝙蝠种群中存在大量的SARS-lik
学位
蛋白质翻译过程是中心法则的关键步骤之一。翻译分为起始、延伸、终止和回收四个阶段,最终合成与m RNA上开放阅读框核酸序列对应的蛋白质序列。经典的翻译调控研究通常只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基因,缺乏在基因组层面上的认识。近年来开发出来的核糖体印迹测序技术(ribosome profiling或Ribo-seq)能在全转录组水平上考察生物体内翻译状况。通过对核糖体保护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能够获得核糖体在转录本
学位
半夏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块茎入药,具有镇咳祛痰、抗生育、抗心律失常、止呕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多糖作为半夏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在抗肿瘤方面具有显著的研究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从半夏的干燥块茎中分离纯化出一种多糖级分(PTP),研究了其结构和抗肿瘤活性,并进一步研究了其诱导人肝癌细胞Hep G2凋亡的凋亡机制。以半夏干燥块茎粉末为原料,通过热水(80℃)浸提,乙醇沉淀,除淀粉,Sevag法
学位
近年来,随着细菌耐药性问题益发严重,超级细菌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寻找新的治疗感染策略以替代传统抗生素刻不容缓。氨基酸或肽基超分子水凝胶具有成本低、生物相容性高,载药能力高、结构多样性等优点,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Fmoc-氨基酸作为基本单元,运用超分子自组装技术,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水凝胶。(1)四种Fmoc-氨基酸抗菌水凝胶的制备
学位
泛素化系统降解蛋白的靶蛋白技术是直接利用生物体内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来降解蛋白。该技术能在十几分钟内快速去除内源蛋白质,用此系统来研究蛋白功能,可能比传统的基因编辑技术更准确。已知Trim21与Smurf都是E3泛素连接酶,其中Trim21与抗体的Fc段结合后招募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而Smurf具有一个C末端Hect结构域,Hect结构域的氨基末端参与了E2的结合。所以我们选用这两个E3泛素连接酶
学位
随着人口老龄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诊断、早干预是目前临床建议的诊疗手段。而健康与疾病人群队列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快速有效提取与该疾病相关的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脑影像标记物和解剖结构。为解决MR脑图像解剖结构标签准确提取的问题,本文提出双阶段连续性框架,包括:1)基于多角度旋转图谱图像组和主副耦合配准网络提出单图谱标签迁移算法并命名为Multi-Angle,以获取大量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