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时期上海文学生态研究——以《万象》、《春秋》、《天地》为中心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zhenze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万象》、《春秋》与《天地》三个期刊为对象,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分析沦陷时期上海文坛所出现的一连串秩序变化,如何构成文学在“商业”与“政治”间游移的现象,并尝试说明这种含混的现象具体如何发生。   为说明沦陷时期上海文学在“商业”、“政治”间游移的“实态”过程,本文选取了当时出版的文学期刊作为考察的切入口。这一方面是因为杂志本身体现了当时文学的各种原生样态,适合于沦陷区文学生态的考察探析;一方面也是基于上海沦陷时期的文人以期刊为中心,形成了文坛的各个“版块”,围绕着这些期刊所发生的诸种话题、现象,诸如:编刊者的取向及举措、作者的聚合、刊物内容的特点及变化等,恰好可以体现沦陷区文学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依据以上两点设想,本文最终选取了《万象》、《春秋》与《天地》作为考察对象。这三个杂志具有时段上的代表意义,更重要的是刊物编辑人身份背景上的代表性,形成了文坛不同流派和代际的组合,基本上涵盖了新老作家、新旧文学、政治化商业化等不同面向的问题。本文尝试跳脱一般杂志研究的思路,以编刊背后所承载的议题为中心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中对三个杂志加以对应、比较,尝试说明上海沦陷时期文学在外力侵入的碰撞下出现的含混状态。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上海沦陷造成的文坛格局变化,并初步介绍作为研究对象的三个刊物与其主编者。第二章至第四章进入个案分析。其中,第二章以柯灵接编时期的《万象》为中心,尝试考察拥有新文学背景的柯灵接编《万象》后,如何在刊物原有的通俗性质上进行调适,并探讨商业化的运算如何在一方面保障了刊物营运的独立性,一方面又限制了刊物文学性的追求。   第三章专注于陈蝶衣主编的《春秋》,对其大举引入大后方作家作品的举措进行讨论,从中分析通俗文人应对沦陷环境的编刊策略,同时探讨大后方作家作品的出现与沦陷区人的精神连系。   第四章以苏青及其创办的《天地》为对象,通过分梳苏青与伪政权要人的关系,聚焦于战时文学与政治挂钩的问题,对其间产生的文学表述形态进行探讨与分析。   第五章为结语,将在总结以上个案的基础上,就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活动在“文学”、“商业”与“政治”三者之间游移的状态作出总体的概括。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中日二国由於彼此地理和长期历史交往等原因,文化上的亲源关系相当广泛和深远,从想像的文学创作到现实的物质生活,皆能看到两国交流的痕迹,也因此中日之间书籍的传播情况与中日文
现代著名诗人艾青主要以诗作名世,而诗论也是他很重要的贡献,过去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多限于作为其诗作的附庸。本文专门研究艾青的诗论,集中考察了1941年桂林三户图书社出版
本文以早期新诗中的“白话自由诗”为研究对象,所谓的“白话自由诗”,是从“语言”和“体式”两条线索出发,所概括出的早期新诗的基本样态。论述将以“白话”与“自由体”为参照
页岩地层大量发育弱面结构,造成井壁垮塌现象频发,严重制约了页岩气的高效开发.因此,本文在Mohr-Coulomb准则的基础上,建立多弱面条件下的强度破坏准则.应用该准则,对不同弱
近几年来,高校学生党建正步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组织党建工作的基础,学生党组织建设是学生认识党、了解党的窗
顾颉刚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以他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先秦重要典籍的成书、流传、内容真伪都做过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其疑古辨伪思想在二十世纪学术界影响很大。近
空间同时间一样,“别人不问我很清楚,别人一问我反茫然”1(奥古斯丁语),但是对空间的感知却是人所共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空间的感知经历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纠葛过程
隧道穿越高含水率黄土地层极易引发掌子面涌泥失稳、支护沉降变形大等风险,施工掘进难度大,进度极为缓慢.为解决高速铁路隧道穿越富水黄土地层时出现的各种病害,依托在建宝兰
介入放射学就是在X射线透视引导监控下,通常在局部麻醉和/或镇静下,经皮或者其他途径进行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操作技术,如病灶定位、治疗等[1]。按照操作项目,介入放射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