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多维度比较研究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bur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汉语常用的能愿动词“能”“会”“可以”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共时层面考察其句法、语义、语用特性。首先,对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句法层面进行描写。“能”“会”“可以”句法分布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细微差别:这三个词都可以出现在句中和句末。据语料调查显示,“能”“可以”常常出现在句首,未见“会”出现在句首的例子。“能”出现在句首时,表请求义;“可以”出现在句首时,表许可义。从语言成分共现来看,这三个词都能与部分副词共现,但与副词的共现能力不同,这种共现带有选择性。从句类来看,三个词都可以进入陈述句、疑问句中。其中“能”“会”“可以”都可以进入是非问、正反问、特指问句中,此外,“会”还可以进入选择问句中。从句法功能来看,三个词在句中常作状语。其次,对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语义层面进行描写。从语义嬗变看,这三个词的词源不同。“能”来源于名词“熊”,在其演变过程中逐渐具有了“才能、能够、胜任”等义,并在演变过程中被保留下来;“会”的源动词词义为“会合、聚合”义,并逐渐演变出“理解、懂得”义与“应当”义;“可以”是由“可+‘以’(连词)”与“可+‘以’(介词)”合流而成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推进。从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语义看,“能”“会”“可以”三个词的语义有共性,也有个性。就共性而言,三个词都可以表有能力、有可能义。“能”“可以”表有能力义时,可以从NP是有生命体还是无生命体两方面看。“能”“可以”都有表许可义,包括情理上的许可和客观环境的许可。就个性而言,“可以”表许可义时,还包括主观条件的许可;“可以”的值得义、请求义是其他两个词不具备的。“会”表许诺义,也是它自身具有的语义特征,“能”“可以”没有许诺义。从语义指向上看,“能”“会”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就共性而言,“能”“会”既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既可指向句内成分,也可指向句外成分;都可以指向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成分。就个性而言,“能”的语义指向是谓词性成分,“会”的语义指向既可以谓词性成分,又可以是数量成分。对“可以”的语义指向进行分析时,是从语义结构考察的。“可以”在不同的语义结构中,语义指向是不同的。如:在NP+“可以”+VP这种结构中,“可以”的语义指向是除它本身以外的整个句子;在NP(语义焦点)+非否定性修饰词+“可以”+VP这种结构中时,当“可以”语义指向的焦点在NP上,这时的语义指向是前指除它本身之外的句子,并且包括这个副词等。最后,考察了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语用功能。从“三域及主观性”理论来看,这三个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共性方面,三个词都能出现在三域当中,并且三个词在言域用法中的主观性程度要高于行域和知域。在个性方面,就时间指向而言,“能+vp”结构中,谓词性成分大多表示已然性事件,“会+vp”与“可以+vp”结构中,谓词性成分大多表示未然性事件;在行域用法中,三个词与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的共现情况也各不相同。在言域用法中,三个词能够进入的句类也不一样。“能”通常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中,“会”通常出现在陈述句和感叹句中,“可以”主要出现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在礼貌功能方面,“能”“会”“可以”都具有表达间接性、话语利他性的礼貌功能,但是由于“能”的各义项之间存在语义交叉现象,因此“能”还具有语义模糊性这一功能。
其他文献
中唐顾况以连章七绝的形式创作宫词,所作不过五首。随后王建创作连章七绝宫词一百首,引发了后世以连章七绝的形式创作宫词的热潮,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宫词创作现象,王建遂为“宫词之祖”。自唐至清,宫词作者代不乏人,宫词作品蔚为大观。宫词作为中国诗歌艺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以其对中国古代宫廷生活较为全面的反映,既能与史互证,又能补史之阙,成为研究者了解和保存古代宫廷文化的重要窗口。本文立足于宫词研究者较少涉猎
学位
杨维桢是元代最有特色和影响力的诗人。他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后人关注较多。他的乐府诗往往有序,现存205篇,却很少有人探讨。本文对杨维桢的乐府诗序作专门研究。各章节内容概括如下:绪论部分主要界定研究对象,梳理相关研究现状,阐述研究的意义和路径。第一章从文献学视角考察杨维桢乐府诗序的各种版本,并进行仔细比勘,举例分析杨维桢乐府诗序异文异字现象。这些诗序大部分为自作,也有一些是后来门人补写。其中部分文字或
学位
潘德舆是清代中后期的一位重要诗歌批评家,诗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养一斋诗话》中。潘德舆立足于儒家诗学立场,面对严峻的社会局势,强调经世致用,论诗尤为重视诗歌的现实功用,所作《养一斋诗话》在吸收前人诗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独具新意的诗学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养一斋诗话》为研究对象,结合潘德舆的儒家思想立场及嘉、道时期的社会背景来探讨他的诗学思想。本文所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学位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气副词“的确”“确实”“实在”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共时层面对“的确”“确实”“实在”三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探究其共性及个性。第一部分对“的确”“确实”“实在”进行了句法辨析。主要包括句位分布、句类分布及共现成分三个方面。句位分布主要从句首、句中、句尾位置考察,并包括“的确”“确实”的单独使用。在句类分布方面主要分析“的确”“确实”“实在”对陈述句、
学位
北宋时期,在绘画批评领域出现了四部品第批评的著作,即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五代名画补遗》和李廌的《德隅斋画品》。这些著作以独特的批评模式和深刻的理论见解对一百多位画家进行品评和定第,从而把古代绘画品第批评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古代绘画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展开研究。第一,分析北宋绘画品第批评之模式及渊源。北宋绘画品第批评的模式
学位
报纸
项目式教学对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多样性内容、小组讨论的多元化认知活动、师生协作的反思与评估三个维度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式教学培养学习者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环节有“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信息,归纳分析”“验证假设,解决问题”“检查结果,监控反思”这四个基本环节。项目式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框架主要从项目式教学整体流程设计、真实情境中活动类型设计、批判性思维与关键学习者行为设计逐层推进,最终明确项目式教学与批
期刊
报纸
宋倪思所作《班馬異同》三十五卷,對《史記》《漢書》對應篇目進行文字比較,是宋代史漢異同比較研究的發軔之作。《班馬異同》創造了新的史書研究的體例與模式,但學界對其研究甚少。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班馬異同》保存完好,筆者希望通過對其進行整理與研究,正確認識其文獻價值與不足之處,從中探尋宋代史漢異同比較研究的發展狀況、宋人對《史記》《漢書》的接受狀況等。前言部分介紹了《班馬異同》研究現狀、作者倪思的生平
学位
明代胡应麟对乐府诗有着独特看法,一生共拟写410余首乐府诗,但目前较少有人关注。本文对其乐府诗予以专门研究,以便对胡应麟的诗歌创作成就及明代乐府诗有更为深入的认知。绪论部分主要陈述研究意义,梳理研究现状,交代研究路径。正文分三章。第一章考察胡应麟的乐府观及其乐府诗拟写情况。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乐府诗源于《诗经》和《离骚》,乃是一种特殊的诗体,可兼备众体,并指出拟写乐府诗要“溯清源头”和“量体裁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