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zhe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种类型、各种功能的离子液体被设计合成,其应用也渗透到各个领域。本论文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将有机硅氧烷引入到子液体中,通过两步法合成了两类结构新颖的有机硅功能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三硅氧烷咪唑离子液体([Si(3)Mim]Cl)和三硅氧烷吡啶离子液体型([Si(3)Py]Cl),并初步研究了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物化性能和聚集行为。  通过氯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和六甲基二硅氧烷制备了中间体氯丙基三硅氧烷([Si(3)Cl),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种类和用量对产率的影响。优化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为2 h,反应温度为60℃,催化剂为浓硫酸,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5%,投料比(氯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六甲基二硅氧烷)为1:5。合成产物的结构通过FT-IR,1H-NMR和13C-NMR得到了确定。  通过[Si(3)Cl]与1-甲基咪唑季铵化反应,制备了三硅氧烷咪唑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Si(3)Mim]Cl),优化了反应工艺条件,并利用FT-IR,1H-NMR和13C-NMR分析了产物的分子结构。应用表面张力仪、电导率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DLS)、X射线衍射仪(XRO)、变温偏光显微镜(POM)和微机差热天平等仪器研究了[Si(3)Mim]Cl的表面活性、聚集行为、相转变和热性能。结果表明:[Si(3)Mim]Cl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临界胶束浓度和最低表面张力分别为15.5 mmol/L和24.0 mN/m;当浓度超过cmc后可以形成尺寸分别在20-250 nm之间的胶束;DTA表明这个化合物在175℃之前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DSC和POM结果确认了热转变过程热致液晶近晶相的形成。  利用[Si(3)Cl]与吡啶进行季铵化反应,制备了三硅氧烷吡啶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Si(3)Py]Cl),通过单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分析了产物的分子结构,测定了其表面活性、聚集行为、相转变和热性能。结果表明:[Si(3)Py]Cl也具有高表面活性,其临界胶束浓度和最低表面张力分别为24.8mmol/L和24.3 mN/m;在cmc以上浓度,能形成尺寸在20-250 nm之间的胶束;热重分析表明此化合物在175℃之前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DSC和POM结果确认了热转变过程热致液晶近晶相的形成。
其他文献
  Stephen在2008年提出了一种新型亮温经验函数,为反演云底高提供了一种无需计算大气中实时水汽含量的新方法。利用SBDART模式和Stephen亮温函数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天顶
  南海气象观测站非常稀少,为了准确构建南海大气参数廓线,利用2011年南海GPS掩星资料进行统计计算,详细分析了南海气温、气压、水汽压、大气折射指数随海拔高度分布的特征,并
  本文选取2013年1月12-16日江苏地区连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FNL资料、NOAA的GDAS资料结合空气污染资料、常规气象资料等,对本次雾-霾过程中的高低空环流形势、
  对2013年8月1日发生在江苏北部的一次MCS进行分析,主要分析MCS云图特征、雷达回波、环流形势、热力动力、水汽条件。结果表明:此次MCS过程发生在贝加尔湖南部伸至西南地区
<正>1引言近年来气象领域的专家提出了利用微波通讯信号传播的衰减信息来反演降水的设想[1]。微波信号在降雨介质中传播时会出现散射吸收、衰减、去极化等效应[2],根据这些效
  利用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上海崇明岛地区颗粒物(PM2.5、PM10)的连续监测资料,研究了近三年PM2.5总体分布、季节变化、日变化及浓度频率分布规律,初步分析了逆温、相对湿
会议
  在传统探空过程中探空气球会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产生水平漂移,最大漂移距离可超过100km.气球漂移特征与存在季节循环特征的站点附近上下层系统配置有关,考虑气球漂移可改善
会议
  识别降水粒子形态是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特有的测量性能,识别是否真实有效直接反映一部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能够形成最终使用效益的能力,试验方法在军标中尚无相关规定。
  针对干侵入影响下东北冷涡不稳定能量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一次东北冷涡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冷涡降水是多次冷涡降水的循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