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三个汉译本为例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无疑是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因素。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身份得以突显,译者主体性随之成为翻译研究的新焦点。接受美学理论强调文本的未定性和读者的能动作用,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接受美学视域下,译者主体性极为重要并值得关注,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是接受主体又是一定意义上的创造主体。一方面,作为接受主体,译者应与原语文本进行交流,努力促使自身视域和原语文本视域的融合,并对原语文本的未定点进行合理填充。另一方面,作为一定意义上的创作主体,译者需主动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期待,努力促使译语读者与译语文本的视域融合,以完美再现原语文本。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诗歌史上的丰碑,其翻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文学翻译难,译诗更难,莎翁十四行诗的翻译更具挑战性。本论文选取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兼翻译家梁宗岱、屠岸和辜正坤汉译的十四行诗为语料,从接受美学的视域,考察莎诗汉译中译者主体性在形式、内容、主题及风格方面的不同表现,以期对莎诗的认识有所启示和提升。本文认为,由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莎诗汉译表现出明显的“异人异译”特征。本文还试图对三个译本的不同特点及翻译策略作理论概括及归纳总结。本研究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仅是初步尝试,希望能有助于拓展译者研究空间,从而对译学研究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新闻语篇中隐喻的认知功能和隐喻理解,研究读者如何结合社会语境来对新闻语篇中的隐喻进行解码。 为了实现本研究目标,本文对隐
学位
目的:比较省级与市(州、地)尿碘检测结果,分析原因,提高检测能力,确保尿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在市(州、地)尿碘实验室测定的200份尿碘中,随机抽取20份送省级尿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2011年7月6日,从河南省地矿局获悉,该局地质十一队承担的“河南省永城市顺和西煤详查”项目日前顺利通过野外检查验收,项目勘查工作历时7年,投入总资金8337万元,基本查明了区
本论文以日本最优秀的故事集之一《今昔物语集》和中国的佛教故事集《三宝感应要略录》为研究对象。   众所周知,《今昔物语集》有很大一部分资料是来自于中国文献,比如《三
当今时代,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
教师提问是教师话语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长期以来还被公认为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问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以及所生成的对话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教师提问的研
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为避免失败交际,一些学者多年以前就开始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而中国较晚的起步致使国内跨文化研究仍处于落后地位。因此
2006年某造纸厂发生重大职业性急性中毒,死亡5人,现对此次中毒事件报告如下。1事件发生经过及现场卫生学调查2006年10月25日15:00,某造纸厂对该厂漂洗车间一个已1年多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