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章 失眠障碍患者的静息态脑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研究
目的:基于体素的镜像同伦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分析方法,探讨失眠障碍可能存在的半球间协同功能异常,为阐明失眠障碍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纳入失眠障碍患者54例为病例组,健康志愿者56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完成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扫描,病例组行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检查。计算VMHC值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统计比较两组的组间差异,提取差异显著脑区的VMHC值及功能连接值与失眠障碍的病程、神经心理量表评分和PSG指标行相关分析。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rs-fMRI各参数对失眠障碍的诊断效能。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失眠障碍患者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显著减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24,HAMD-24)评分显著升高。病例组双侧颞中回的VMHC值低于对照组(t=-4.276,P<0.05),左侧颞中回与右侧丘脑/中扣带回、左侧丘脑、右侧小脑小叶Ⅳ-Ⅴ及左侧小脑小叶Ⅷ(t=4.719、5.297、6.044、4.129,均P<0.05)的功能连接增加,与对侧颞中回的功能连接减低(t=-4.139,P<0.05)。左侧颞中回与右侧丘脑/中扣带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对失眠障碍的诊断效能较高,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4。相关分析显示病例组双侧颞中回的VMHC值与MMSE(r=0.288,P=0.035)、MoCA(r=0.283,P=0.038)呈正相关,左侧颞中回与右侧小脑小叶Ⅳ-Ⅴ的功能连接与睡眠潜伏期呈正相关(r=0.302,P=0.027)。
结论:失眠障碍患者存在半球间信息交流和整合障碍,双侧颞中回的半球间协同性受损及左侧颞中回与多个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其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神经病理机制及潜在的神经影像学生物标记。
第二章 失眠障碍患者丘脑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和血流灌注改变的研究
目的:采用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 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ASL)技术探讨丘脑在失眠障碍患者中的潜在功能异常,为阐明失眠障碍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收集失眠障碍患者54例为病例组,健康志愿者56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完成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和rs-fMRI扫描,病例组行PSG检查。以丘脑为种子脑区,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丘脑与全脑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差异,以3D ASL技术测量两组受试者丘脑的CBF值,提取显著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值和CBF值与失眠障碍的病程、神经心理量表评分及PSG指标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的MMSE、MoCA评分显著减低,HAMA、HAMD-24评分升高。病例组左侧丘脑与右侧中央前回的功能连接增加(t=4.079,P<0.05);右侧丘脑与左侧额中回、右侧顶上小叶(t=4.037、4.413,P<0.05)的功能连接增加,与左侧小脑CrusⅠ、CrusⅡ及VII b/Ⅷ区(t=-4.113、-5.069、-4.305,均P<0.05)之间的功能连接减低。双侧丘脑CBF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病例组右侧丘脑与左侧小脑CrusⅠ的功能连接与MoCA(r=0.286,P=0.036)呈正相关。病例组临床变量与CBF值间行皮尔森相关分析均未见显著相关。
结论:失眠障碍患者双侧丘脑与多个脑区的功能连接异常,提示丘脑在失眠障碍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失眠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第一章 失眠障碍患者的静息态脑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研究
目的:基于体素的镜像同伦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分析方法,探讨失眠障碍可能存在的半球间协同功能异常,为阐明失眠障碍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纳入失眠障碍患者54例为病例组,健康志愿者56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完成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扫描,病例组行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检查。计算VMHC值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统计比较两组的组间差异,提取差异显著脑区的VMHC值及功能连接值与失眠障碍的病程、神经心理量表评分和PSG指标行相关分析。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rs-fMRI各参数对失眠障碍的诊断效能。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失眠障碍患者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显著减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24,HAMD-24)评分显著升高。病例组双侧颞中回的VMHC值低于对照组(t=-4.276,P<0.05),左侧颞中回与右侧丘脑/中扣带回、左侧丘脑、右侧小脑小叶Ⅳ-Ⅴ及左侧小脑小叶Ⅷ(t=4.719、5.297、6.044、4.129,均P<0.05)的功能连接增加,与对侧颞中回的功能连接减低(t=-4.139,P<0.05)。左侧颞中回与右侧丘脑/中扣带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对失眠障碍的诊断效能较高,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4。相关分析显示病例组双侧颞中回的VMHC值与MMSE(r=0.288,P=0.035)、MoCA(r=0.283,P=0.038)呈正相关,左侧颞中回与右侧小脑小叶Ⅳ-Ⅴ的功能连接与睡眠潜伏期呈正相关(r=0.302,P=0.027)。
结论:失眠障碍患者存在半球间信息交流和整合障碍,双侧颞中回的半球间协同性受损及左侧颞中回与多个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其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神经病理机制及潜在的神经影像学生物标记。
第二章 失眠障碍患者丘脑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和血流灌注改变的研究
目的:采用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 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ASL)技术探讨丘脑在失眠障碍患者中的潜在功能异常,为阐明失眠障碍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收集失眠障碍患者54例为病例组,健康志愿者56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完成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和rs-fMRI扫描,病例组行PSG检查。以丘脑为种子脑区,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丘脑与全脑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差异,以3D ASL技术测量两组受试者丘脑的CBF值,提取显著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值和CBF值与失眠障碍的病程、神经心理量表评分及PSG指标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的MMSE、MoCA评分显著减低,HAMA、HAMD-24评分升高。病例组左侧丘脑与右侧中央前回的功能连接增加(t=4.079,P<0.05);右侧丘脑与左侧额中回、右侧顶上小叶(t=4.037、4.413,P<0.05)的功能连接增加,与左侧小脑CrusⅠ、CrusⅡ及VII b/Ⅷ区(t=-4.113、-5.069、-4.305,均P<0.05)之间的功能连接减低。双侧丘脑CBF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病例组右侧丘脑与左侧小脑CrusⅠ的功能连接与MoCA(r=0.286,P=0.036)呈正相关。病例组临床变量与CBF值间行皮尔森相关分析均未见显著相关。
结论:失眠障碍患者双侧丘脑与多个脑区的功能连接异常,提示丘脑在失眠障碍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失眠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了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