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介休是我国宝卷的三大主要宣唱区(靖江、酒泉、介休)之一,宣唱活动延续达千年之久。这种传统俗文学艺术形式与当地的风俗民情相结合,在明清及民国时期曾风行一时,介休宝卷宣唱在这里的兴盛与这里商业的发达息息相关,正是这种长期、浓厚的商业气氛和习俗的熏陶,才造就了这种略带有宗教性色彩的俗文学艺术形式的繁荣和持久,特有的商业民俗特征和商业家眷群体促使当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尼庵供养文化人群。这种特殊的尼庵供养文化人群,遍布于山村市镇的尼庵,以及尼庵文化群体与供养人群群体之间所产生的互动,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宝卷宣唱仪式。这种独特的宝卷宣唱仪式与绵山脚下善人宣唱《空王佛宝卷》的宣唱仪式,共同形成了明清以来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介休宝卷宣唱仪式。本文即是通过对从介休地区搜集到的大量宝卷卷本的仔细研究和对当地健在的宣卷和知情人员的采访及对其宣卷场所的田野调查,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介休宝卷各种不同宣唱仪式的完整过程,并通过国内三大主要宝卷宣唱区宣卷活动中宣唱仪式的比较,以及与明代《金瓶梅词话》中宝卷宣唱仪式之比较,来探讨总结出介休地区宣唱仪式的地域性特色与本质特征。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介休地区宝卷卷本中所展示的宝卷宣唱仪式形式及其发展流传过程中的变化;第二章详细介绍了经过实地调查所揭示的介休当地目前所保留的宝卷宣唱的完整过程;第三章比较了江苏靖江、甘肃酒泉,以及《金瓶梅词话》中的宝卷宣唱仪式与介休地区宝卷宣唱仪式的异同,借以勾勒出介休宝卷宣唱的独特魅力。旨在弄清宝卷在山西介休地区特殊的民俗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宣唱仪式及其流传、传承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以期对中国俗文学史的重要分支“中国宝卷史”的撰写提供众多的、搜集到的新史料和具有学术价值、历史意义的前期成果。这种略带有宗教性、原始性、民俗性、地域性、传承性、文化型、历史性的介休宝卷宣唱仪式,是明清时期晋商家眷文化群体与尼庵被供养文化群体相互磨合碰撞而形成的一种当地妇女寄存希望的精神家园,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守望这片过去的精神家园,不是为了留住历史,留住文化,更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明天文化的创新,文化的自觉,民族的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