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纤维素生产菌的筛选、发酵及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kisa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纤维素是由微生物合成的一种生物纳米材料,与植物纤维相比,具有独特的三维网络结构和超细、纯度高、结晶度高、与水结合能力强和生物合成时的可调控等特点,成功应用于很多领域,是当今国内外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限于实验室水平,与国外工业化生产相差甚远。作者选育出细菌纤维素产生菌,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逐步放大的发酵工艺,考察了不同培养方式下得到的细菌纤维素在造纸和固定化细胞方面的初步应用。从残次水果样中筛选出产纤维素野生菌NUST1292,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可鉴定其为Acetobacter属;后采用紫外诱变改良,选育出高产且生产性能稳定的菌株Acetobacter NUST4,采用TEM、AFM、GC-MS、FT-IR、XRD和CP/MAS 13C-NMR对菌体形态和发酵产物进行表征。较为系统地研究了Acetobacter NUST4静置培养和从摇瓶振荡培养、13L发酵罐振荡培养到500L罐培养的逐步放大的发酵工艺优化试验。结果是:①经优化条件后静置培养7d产9.87g·L-1干纤维素;②从发酵罐中驯化分离到的AcetobacterNUST4.1,优化条件后摇瓶振荡培养5d产7.16g·L-1干纤维素,同步静置产量为10.9g·L-1,该摇瓶培养基更适合今后的工业化生产;考察了不同培养方式下的细菌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能的差异;③添加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和琼脂不仅能有效解决发酵罐中严重结团和菌株逐级放大后生产稳定性差的两大难题,并能显著提高纤维素产量,影响产物结构、热和机械性能;其中添加0.06%羧甲基纤维素钠后效果最明显,由此优化发酵罐基本工艺,能获得3.35g·L-1干纤维素,是未优化的3.1倍,采用动静二步发酵法后纤维素产量提高到8.44g·L-1;④Acetobacter NUST4.1在500L罐中的生产性能较稳定。将匀浆处理的发酵罐振荡培养得到的细菌纤维素(Y-ABC)添加到废纸浆中抄纸,发现Y-ABC能提高废纸纤维的机械性能和防水性;将匀浆处理的静置培养得到的细菌纤维素(Y-SBC)、Y-ABC分别添加到苇木浆中抄纸,发现与苇木浆配合抄的纸中添加Y-ABC后对纸张性能改善优于添加Y-SBC后。将动静二步发酵法得到的细菌纤维素直接固定化白腐真菌Z-4降解不同种类染料,发现游离菌和固定化菌能有效降解三苯甲烷类染料,尤其是孔雀石绿。白腐真菌Z-4经固定化后能耐高浓度孔雀石绿,在pH4.0~7.0时脱色降解时间比游离菌球短,固定化菌的强度较游离菌球高,重复稳定性好,可操作性强,显示细菌纤维素膜是一优良的固定化载体。
其他文献
如何从现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大量的业务数据中抽取有用的知识,以辅助企业决策层进行管理决策,是企业的愿望,也是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采用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以及联
在同一地区随着自动售货机数量的增多,管理中不断出现新问题,传统的自动售货机运营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本文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PRS的自动售货机监控系统,适应
风险在现代社会所展现出的广泛性、复杂性特征以及人化、制度化的趋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关于风险的社会学讨论中,正如皮特·斯特赖顿(Piet Strydom)所言,真正称得
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依据信用原则,从社会上吸收资金来满足城市公共支出需求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融资工具,在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经
引导组织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膜材料的制备是组织工程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细胞在小于本身的直径(纳米级)的纤维上具有更好的粘附特性,因此,采用电纺丝制备的多
演讲是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交流是由相互依赖的而不是独立的部分所构成的。这些部分包括:情境、演讲者和听众、信息、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感觉等。这充分表明:演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特别是天气风险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影响。长期以来,不论是农户还是政府机构都在不断的探求农业风险管理的有效
本文旨在研究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观念,不同母语背景和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者的学习观念。文章以调查问卷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留学生汉语学习观念,并在应用层面提出了建议
火炮武器在作战使用中暴露出的各种可靠性问题,成为影响火炮作战效能发挥的主要因素,火炮关重件的疲劳失效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所开展的工作就是以某火炮摇架为研究对象,
数学史对数学教学的价值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的认可,“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重蹈前人覆辙”这一“历史发生原理”也日渐用以指导教学实践。然而,纵观近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