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现·疏离·回归 ——论温蒂·华瑟斯坦女性主义戏剧中的犹太性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hua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蒂·华瑟斯坦(1950-2006)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女性剧作家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华瑟斯坦,是美国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的亲历者,见证者。华瑟斯坦的戏剧关注受过传统主义教育的美国知识女性的命运。这些女性受新女性思想的冲击在自我身份上感到痛苦和困惑。虽然华瑟斯坦戏剧的重要主题是女性主义问题,但同时她的作品也展示了犹太女性认同犹太身份,接受犹太传统的思想困境,展示了美国女权二次浪潮中犹太女性比WASP女性历史遭遇和现实处境更艰难的事实。本文以温蒂·华瑟斯坦在1971年至1997年创作的三部代表作品《这不浪漫吗》《海蒂编年史》《罗森茨魏希姐妹》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多方面展示犹太裔女性在接受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时,面对不同文化价值取向时的困惑和由于身份认同而产生的困境。华瑟斯坦笔下的犹太女性既保留一定的犹太民族气质,同时也融合了一定的美国文化气息。华瑟斯坦在这几部作品中表达了不同程度的犹太性,反映她对犹太身份接受的历程,也反映她对犹太性的思考持续了一生。本文在绪论中主要介绍华瑟斯坦的作品及国内外对她作品的研究现状,分析华瑟斯坦的犹太文化渊源以及对犹太人和犹太性的定义。第一章基于《这不浪漫吗》这部作品,展示了华瑟斯坦借犹太文学母题和犹太的同化问题,将她关注的犹太性显现出来。第二章基于华瑟斯坦对《海蒂编年史》中犹太性的疏离态度,分析现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第三章分析华瑟斯坦《罗森茨魏希姐妹》中犹太性的回归,对罗森茨魏希姐妹三姐妹犹太身份的认同差异,以及她们在做出一番努力后回归犹太传统的心理历程进行解读。温蒂·华瑟斯坦以喜剧的形式,分别以犹太性的显现、疏离和回归反映美国当代社会中犹太移民及其后代对犹太身份的认同以及他们在选择犹太身份时存在的困境。在美国强大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WASP)同化处境下,华瑟斯坦这样的创作手法其实是出于犹太身份的考虑,她反思批判了犹太人对自己身份认识的不足。她的作品承载了她对女权运动的深刻反思和深化,并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其他文献
旅游型美丽乡村的建设,绝不仅仅只是改变乡村的物质空间环境,其宗旨应该是给广大农业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升农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拥有归属感与自豪感。与此同时,旅游者的休闲需求刺激了中国乡村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乡村振兴战略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再一次成为规划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全国范围内的乡村为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纷
生态批评话语分析是生态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批评话语分析的扩展,为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生态批评话语分析是把生态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批评话语分析,旨在凸显语言中的生态和非生态意识。目前,生态批评话语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政治报告、绿色广告、生态旅游等文本。但将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和翻译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关于生态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翻译更少。而翻译过程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
自韩礼德和哈桑1976年出版《英语的衔接》一书出版以来,语篇衔接理论一直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热点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外语教学、翻译、文体学等领域。韩礼德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详细探讨了英语中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这五种衔接手段。同步性和及时性是同声传译的典型特征。总的来说,同传译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语篇和逻辑。因此,同声传译中语篇衔接的应用和研究也往往被忽视。尽管被忽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伟大智慧、性格气质、思想情怀和审美情操,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绘画,并以其鲜明的特色形成独一无二的风格体系。随着近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20世纪初中国女性受其影响女性意识渐渐觉醒,逐渐的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和羁绊,中国女性在自我意识、自我认知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同男性一样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她们在政治
绘画是视觉的艺术,符号在绘画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忆是过去的事实,能够蕴含多种潜在的信息,甚至可以与人类的潜意识产生多层次的交汇。记忆虽然模糊不清,但是可以通过记忆符号再现记忆。记忆资源异常丰富,几乎每个人都拥有着大量关于以往人生的记忆。但是,由于绘画作品中最终呈现的记忆符号具备模糊性、象征性、碎片化等特征,因此记忆符号与人脑中普通的记忆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何将记忆的内容呈现在作品中构成记忆符
The Vikings in Western Christendom(《基督教世界的维京人》)是一部专门研究早期维京历史的学术著作,具有较大的史料参考和文化研究价值。由于出版年份久远,对于当代读者而言,由于历史文化语境和读者的历史文化知识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著的学术韵味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得到保留与凸显,为目标读者提供充分的学术参考和研究信息。为了保留和增强该著汉译文本的学术性,首先需要在语言形式
《世界中的中日关系》由法律文化社于1996年出版,由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池田诚和爱知县立大学教授仓桥正直以及和歌山大学教授副岛昭一共同编纂而成。这部作品隶属于《20世纪的中国和日本》,属于该书的上部,主要向读者展示了明治维新之后的中日关系,并结合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中日关系的背景,描述了各个时期中日之间的角力过程。译者依托功能对等理论,选取了前两章——“中国主导的世界
在口译实践中,某些高频词汇常常反复出现,但因为语境的不同,表达的含义往往有很大差异。口译初学者在处理此类一词多义的情况时,往往使用译入语中固定的一到两个词汇对应译出语中同一词汇的多种语义。这种错误对等缩小了译入语词汇的词义范围,从而引发词汇石化现象。本文从二语词汇习得模型入手,以对比分析法为依据,首先对词汇石化引发的错误类型进行预测,据此编辑实验所用语料,收集译文,之后依托错误分析法对口译实践中出
杨争光小说的乡村叙事,大致以新世纪为界限,有着从“蛮荒化”向“日常化”转变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其小说时间从被隐没、虚化,到宏大历史被凸显;小说环境从粗粝、蛮荒的黄土地、模糊空洞的村社景观,到秩序化的日常生活场景;人物形象从性与情的匮乏者及其偏执、失序行径到中性化、个性化人物及其对性的游戏化态度。在这基础上进行的文化根性反思也从抽象的、寓言式的国民性批判,转向在具体历史下发掘乡村稳态文化根性的多元形
石油钻井科技文本是科技文本的一种,具备简洁、严谨、客观等美学特质,翻译实践中应注重美感传达。钻井科技文本内容覆盖范围广,术语较多,专业性强,涉及大量的钻井工艺原理、钻井仪器、工具及各种装备,行业表达特色明显,逻辑性强,用词精简、准确,风格严谨。虽然科技文本均具备简洁、客观及严谨美丽,然而根据描述内容的不同,其美学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从事石油钻井科技文本翻译实践前,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美学侧重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