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性和他性是两个古老的哲学概念,影响着人类社会包括语言在内的各个方面。但这两个概念和日语动词研究结合得比较晚。在日本,系统的语言学研究始于江户时代、首个将“自·他”概念引进语言学研究的人是本居春庭,春庭在《词通路》一书中把词的自·他分成了六类。而后富坚广荫、黑川春村和权田直助又在春庭的分类基础上做了一些合并与拆分的工作。明治维新以后,语言学家们借助翻译的力量,引进了许多西方的语法概念。“自动词”和“他动词”的说法由「intransitive verb」和「transitive verb」翻译而来,并为后世所沿用。战后,语言学家们开始重审本国传统研究,试图将其与西洋学说相融合。从山田的学说中我们可以推断动词的自他属性是引发多样活用的原因之一;同期,桥本进吉指出动词会因自他属性的作用分别发生四段活用或下二段活用,建立了自他属性与二样活用间的因果关系。前人的研究初步揭示了动词的自他属性与活用类型变化之间的关系,但尚未详尽。两者的关系早在上代文献中就可见端倪。上代时期当然还没有所谓“自动词”“他动词”之说,但自性与他性自古潜伏在日语中,对动词的活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明确该影响,本论以上代歌谣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中出现的600余个动词。其结果,大部分的动词只有“自”或“他”一种属性,但是有一小部分(总计31个)动词同时具有自·他两种属性。也就是说,自性和他性以混沌的状态在这些动词中共存着。当这些动词的内部自他属性分别发生作用时,动词的表面形态会相应发生变化。这个表面形态的变化也就是活用类型的变化,有时发生四段活用,有时发生下二段活动。通过逐个考察这些动词的具体用法,发现该变化有规律可循,可以拟构动词的自他属性和活用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本论通过归纳整理,将其对应关系分为以下三类:(1)自性引发四段活用·他性引发下二段活用,该类别包括“めふ”“浮く”“染む”等21个动词;(2)自性引发下二段活用·他性引发四段活用,该类别包括“きる”“解く”“乱る”等6个动词;(3)上种属性引发两种活用的特例,该类别包括“立つ”“觸る”“寄寸”“折る”四个动词。本论在各类别下而,分别详细分析了每个动词的具体用法,证明动词因内在自·他属性引发活用类型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