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性下颌偏斜是一种常见的错牙合畸形表现形式,临床上常伴发于单侧后牙反牙合。功能性下颌偏斜患者在下颌的闭口运动过程中,常由于口内异常功能环境因素的存在,下颌发生侧向旋转移位,可导致咬合关系、颞颌关节、颌骨肌肉等功能病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功能性下颌偏斜在儿童生长发育早期出现以后,若不予以治疗,常不能自行纠正,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颞下颌关节将进行病理性重建,会出现颜面不对称和下颌偏斜逐渐加重。但关于功能性下颌偏斜对下颌生长发育的影响,特别是功能性偏斜是否会导致下颌骨结构不对称,诸多临床研究结果争议较大。而通过早期治疗,患者下颌原有的生长方式究竟发生了怎样的适应性变化,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4周龄SD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建立功能性下颌偏斜动物实验模型,评价功能性下颌偏斜对下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早期治疗前后下颌的适应性改建过程,以期为功能性下颌偏斜的早期干预及后续治疗措施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分三部分:1、大鼠功能性下颌偏斜实验模型的建立选取60只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偏斜组24只,偏斜恢复组12只,对照组24只。经佩戴上中切牙冠套建立功能性下颌偏斜动物实验模型,偏斜组和偏斜恢复组大鼠粘接上前牙冠套,使下颌功能性左偏2mm,观察下颌切点运动轨迹。研究发现偏斜组大鼠在粘贴冠套后,从第1周开始可见其运动轨迹完全位于中线的左侧(偏斜侧);偏斜恢复组大鼠在装置拆除后,逐渐向中线靠拢,到拆除装置后1周时,其轨迹基本与对照组相似。结果显示:SD大鼠功能性下颌偏斜实验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2、功能性下颌偏斜及早期治疗对SD大鼠下颌骨的影响在成功建立的功能性下颌偏斜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摄照数码牙片,Dimaxis Pro 3.1.1图象分析系统对功能性下颌偏斜及早期矫治前后SD大鼠下颌骨结构变化规律及对称性进行分析。从实验第2周起至第4周,偏斜组大鼠非偏斜侧长度参数Cd-Me、Co-Me、Go-Me均大于偏斜侧(即右侧大于左侧)(P<0.05),而高度参数CdH、CoH、MeH则小于偏斜侧(即右侧小于左侧)(P<0.05);偏斜恢复组在拆除装置后1周(即实验第3周),下颌骨Cd-Me、CdH、Co-Me、CoH、Go-Me和MeH变化同偏斜组;实验第4周,大鼠左右下颌骨Cd-Me、CdH、Co-Me、CoH、Go-Me和MeH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从实验第2周起,偏斜组和偏斜恢复组左右下颌骨Cd-Me、CdH、Co-Me、CoH、Go-Me和MeH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功能性下颌偏斜将导致SD大鼠下颌体、下颌支的适应性改变,同时下颌骨出现左右形态不对称;早期矫治可改善下颌骨的不对称状况,但下颌发育仍表现一定程度滞后。3.功能性下颌偏斜及早期治疗对SD大鼠髁突软骨的影响结合HE染色法、AB/PAS染色法分别在功能性下颌偏斜和偏斜恢复条件下,对髁突软骨的组织形态学和软骨细胞和基质的变化进行分析如下:在实验第1周时,偏斜组左侧(偏斜侧)髁突即出现中份和后份软骨变薄,而其外侧区域的总厚度在实验第2周时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小;从生发层到移行层细胞中AB逐渐减弱,基质中PAS越往深层则着色越浅。自实验第2周起,偏斜组右侧(非偏斜侧)髁突其中份和后份的较对照组明显增厚,从生发层到成熟层基质中AB阳性反应较对照组相应各层稍增强;第3、4周时,偏斜组右侧(非偏斜侧)髁突前份软骨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在偏斜恢复1周(即实验第3周)时,偏斜恢复组左右髁突生发层细胞PAS阳性反应较对照组弱,过渡层和成熟层细胞AB阳性反应较对照组增强;从生发层到成熟层基质中AB阳性反应亦均较对照组增强。在偏斜恢复2周(即实验第4周)时,偏斜恢复组右侧髁突前份软骨比对照组略有增厚,后份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左侧髁突仅后份较对照组稍有增厚。结果显示:生长期大鼠在发生功能性下颌偏斜后,其下颌髁突软骨出现了相应区域厚度与细胞增殖功能的变化;而通过早期治疗,髁突软骨相应区域的厚度和细胞功能等均可逐渐恢复并接近正常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