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语义功能语法理论,并借鉴认知语法理论、语料库语言学等理论方法,对反义复合情态副词“好歹”、“早晚(迟早)”、“始终”、“死活”的语义背景、语气选择、语法特征、语用功能等方面做力所能及的分析和解释。除引言和结论外,共有四章。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以及语料来源说明。第一章在大量的语料基础上,对反义复合情态副词“好歹”的语义特征及语用特征进行描写。语义上:副词“好歹”早在元代时就以“无论如何”的词义出现,随着“好歹”使用频率的增加,含有数量义的“至少、或多或少”出现。元代时,名词“好歹”由“好与坏”词义引申为“结果”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好歹”有表“最终、终于”之意。由此又有“总算”之意,早在元代就有“随便”之意,随后到了明代,出现了“凑合、将就”之意。语用上:主要论述了“好歹”的语气、语气强弱变化以及“好歹”的链接功能。(1)好歹的语气主要分为委婉、强调、勉强、庆幸、不满责备、退而求其次、庆幸等七种语气;(2)“好歹”的语气变化主要是:随便、凑合<无论如何<总算、最终;(3)“好歹”一词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适用范围逐步扩大,义项逐步增多,位置更加灵活,功能得到扩展,其词义也在逐渐虚化,当表无论如何之意时,具有关联功能。第二章主要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对反义复合情态副词“早晚(迟早)”的语义特征、语义背景、留学生的习得情况等方面进行描写。这部分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和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考查得知,留学生在习得“早晚”、“迟早”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偏误,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不能准确习得“早晚”、“迟早”的情态义,不懂相互替换;(2)将“早晚”、“迟早”词序弄错;(3)对“能、会、要”等能愿动词的习得发生偏误;(4)能愿动词“能、会、要”放置位置有误。本部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教学意见,并做出了相应的教学设计,这为今后的教学注意事项提供方向。第三章描写反义复合情态副词“始终”情态义的形成过程、语义特征以及语用特征,以大量的真实语料为基础,比较分析“始终”与“终究”。在研究过程中,情态副词“始终”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始”与“终”的出现发展——名词词组“始终”与“终始”——复合名词“始终”——时间副词“始终”——情态副词“始终”。情态副词“始终”有三个意思,即“最终、毕竟、终究”。因此本文选取与“始终”有共同语素的情态副词“终究”进行对比。这一部分从语义特征、语用特征两个角度分析了情态副词“始终”与“终究”。语义上,从包含共同语素‘终’,相同的语义背景两个角度分析了“始终”与“终究”的语义相关性。语用上,从语气义、主观性、传信功能三个角度分析了“始终”与“终究”。在语气义上,“始终”有强调语气,“终究”有强调语气与料定语气。在传信功能上,“始终”有释因功能,“终究”有释因功能和推断功能。第四章在大量的语料基础上,对比分析反义复合情态副词“死活”与非反义复合情态副词“非得”。反义复合情态副词“死活”与非反义复合情态副词“非得”都可用于意愿类取舍句,它们在用法中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在语义上,“死活”是无论如何之意,“非得”有“必须”之义,同时具有反预期情态义“偏偏、偏”,以及固执情态义,二者在表意愿类取舍句时可相互替换,但当“死活”/“非得”+结果义VP;“死活”+否定句;非得+客观情势、事理这三个条件时不可相互替换。在语法上,它们的共同特点有:(1)“死活”/“非得”放在主语之后;(2)放在分句句首。不同点有:(1)死活”常用于否定句,较少用于肯定句;(2)“非得”常用于肯定句,但不用于否定句,也可用于疑问句;(3)“非得”有“非得...不可”句式;(4)“非得”放在主语前后意思不同;(5)“死活”放在主语前后意思相同。在语用上,它们具有主观性、反预期性、强调功能和固执语境。结语部分概括全文内容并指出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