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贝氏体渗碳钢力学性能及渗碳性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iao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热处理实验、力学性能检测、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组织分析,X射线衍射等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新型贝氏体渗碳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热轧-热穿法完成了新型贝氏体中空钢的制造,研究了贝氏体中空钢的渗碳温度和渗碳后热处理对渗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并进行了新型贝氏体钢与22CrNi3Mo钢的摩擦焊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新型贝氏体钢随着正火加热温度的提高,强度和硬度降低,冲击韧度提高,最佳的正火加热温度范围为900-920℃,获得的力学性能为:HRC39~41,σb1149~1189MPa,AKv50~52J,σ511~12%,ψ49~51%.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实验材料的强度、硬度有缓慢下降的趋势,900℃加热冲击韧度出现峰值,最佳的淬火温度为900℃,获得的力学性能为σb=1488MPa,δ5=10%,ψ=58/%,AKV=37J,HRC=43.不同加热温度正火低温回火,材料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和奥氏体组织,奥氏体分布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之间,不同温度加热淬火低温回火,实验材料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和奥氏体组织,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板条之间。920℃正火不同温度回火,随着回火温度提高,实验材料的强度、硬度呈降低的趋势,350℃以下回火,实验材料具有较高的冲击韧度,超过350℃回火,冲击韧度下降,500℃出现贝氏体回火脆性,超过500℃回火冲击韧度提高。920℃正火350℃,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抗拉强度有上升的趋势,8-10h回火贝氏体钢具有最佳的强韧性配合。通过热穿-热轧法进行新型贝氏体中空钢的生产,生产的贝氏体中空钢表面质量良好,具有优良的热加工性能。热穿-热轧法生产的贝氏体中空钢实体取样920℃空冷+200℃回火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为:σb(MPa)≥1496,65(%)≥12,ψ(%)≥47,AKU(J)≥76,性能满足FF710钢性能要求(σb(MPa)≥1470,65(%)≥9,ψ(%)≥45,AKU(J)≥63),能够作为钎钢材料。新型贝氏体中空钢随着渗碳温度的提高,渗碳后空(风)冷表面硬度降低,不同温度渗后碳空(风)冷,200℃低温回火,渗层最外组织为高碳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过渡区组织为回火马氏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心部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920℃渗碳后空(风)冷,试验材料表面的硬度最高,HRC62.5,渗层组织较细。最佳渗碳及热处理工艺为:920℃渗碳+680℃空冷+860℃空冷+200℃回火。贝氏体钢与22CrNi3Mo钢摩擦焊后不热处理,焊接接头的显微硬度呈“凸”型分布,焊缝区硬度最高。焊后正火低温回火热处理后的焊缝区的硬度和母材硬度相差不大,摩擦焊后正火低温回火焊接接头具有良好的强韧性。摩擦焊后不热处理的焊缝区组织为板条贝氏体和少量的奥氏体,熔合区结合良好,热处理后焊缝明显,热影响区、基体组织均为板条状贝氏体以及少量的奥氏体。
其他文献
在新时期文学中,张承志是具有独特意义的重要作家。从1978年起至今,他从事了整整32年的创作。本文的论述范围是“前期张承志”,即以《心灵史》的写作和出版为分水岭之前张承
<正> "在远古的荒原上,一群猛犸象走来了,为首的那头,抬头看看前方,两只白色弯曲的巨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满地的冰雪,在它们的脚下仿佛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是多么生动的史
从1991年中国开始试点MBA教育以来,中国商学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90年代近10年的探索发展之后,国内商学院纷纷将自己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在了国际化的目标之上。对标国际,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将卒中后抑郁病人随机分为乌灵胶囊组(n=39),给予乌灵胶囊,每次3粒,3次/d;黛
竞争情报是指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前者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动态行为;后者是指随后所形成的辅助决策的信息支持。其
在中华民国时期,由官方和学界共同推动了公民教育的发展,兴盛一时。其中,既有理论的传播,也有实践的探索。本文主要从课程的知识维度和教学的实践维度,对中国早期即中华民国
我国《物权法》第174条虽然对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有所规定,但仍存在着性质不明、权利实现机制缺失等问题。本文借鉴大陆法系对该问题的学说和立法,对代位物的范围、物上代位的
对等网流媒体技术在流媒体内容分发领域已经获得广泛应用。从2004年开始CoolStreaming、PPLive、PPStream、UUSee等P2P视频直播系统都实现了大规模的流媒体直播。近年来出现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困难,同时,社会的进步、公共服务的发展以及新农村的建设也需要大量人才予以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