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多形性腺瘤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idcxin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涎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of salivery gland)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约占全部涎腺肿瘤的50%以上。由于涎腺多形性腺瘤累及面部,影响面容,发生在腮腺的肿瘤常常危害面神经,容易造成面瘫。该肿瘤在生物学行为上虽属于良性,但多数肿瘤包膜不完整甚至无包膜。临床上涎腺多形性腺瘤具有好种植、易复发的特点,反复复发可造成恶性转变。目前手术治疗对于复发性肿瘤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寻求一种辅助治疗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防止肿瘤的复发及恶性变。随着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抑癌基因的失活和癌基因的激活是最基本的分子事件。研究表明,c-erbB-2、H-ras、p53、bcl-2 等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异常与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有关。其中抑癌基因p53 的突变是涎腺多形性腺瘤中最常见的基因改变。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等技术研究表明, p53 基因蛋白的过度表达率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为83%,单股构象多态分析研究显示, p53基因的突变率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为41%。在涎腺多形性腺瘤p53 基因的突变中,尤其以点突变最为常见。核酸序列分析发现在该肿瘤发生中, p53基因的第5~8 外显子均有突变。同一肿瘤可出现多个密码子的点突变。此外,p53 基因的缺失突变和基因重排也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被检测出来。基因治疗是近年来肿瘤学研究的热点,它是针对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特点,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目的基因转入肿瘤细胞中以纠正或补偿肿瘤细胞内源性的基因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野生型p53 (wt-p53) 基因具有细胞周期调控,细胞生长抑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功能。将外源性wt-p53 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内,以恢复p53 基因功能,发挥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这项研究在目前肿瘤抑癌基因治疗中最引人瞩目,并且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erpesl simplexvirus thymidinekinase HSV-tk) 丙氧鸟苷(gancyclovir,GCV)系统是通过GCV在细胞内被HSV-tk 的产物胸苷激酶磷酸化成GCV 磷酸,参与细胞DNA
其他文献
世界上最早的期刊产生于17世纪的欧洲。1665年,历史最悠久的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th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 of the Royal Societyof London)问世,时隔不久,即
采用LA-PCR技术扩增小鼠ISG15基因1194bp的5′调控区序列,构建了重组克隆载体pEGFP-N1-ISG15,对阳性克隆进行了PCR扩增、限制性酶切鉴定、DNA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
<正>Five secondary amine terminated poly(ester-amine)s(defined as PEA)with controlled molecular structures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reacting excessive piperazin
胃癌是亚洲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高居肿瘤死亡率之首。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为手术联合化疗,但疗效不近人意,在进展期胃癌尤其如此。因而,寻找有效的新疗法是必要的。
胃癌是消化系统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依赖手术及化疗等综合手段进行治疗,整体疗效尚不满意,对胃癌的早期诊断依然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由于恶性肿瘤各种基因和
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分离的一株多价烈性噬菌体Bp7尾丝蛋白gp37进行结构预测及分析。结果表明:尾丝蛋白gp37与多株T4类噬菌体的尾丝蛋白亲缘关系较近,但与T4噬菌体尾丝蛋
1新形势下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1]1.1文献载体的多样化
目的:观察改进培养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异常核型检出的影响,采用FISH技术回顾分析MM患者初诊时13号染色体的改变,分析13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在MM中的临床意义。
以板栗花为原料,采用水浴法和微波辅助法提取总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水浴法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5%,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