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干燥方式对菠萝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

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LD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菠萝营养丰富,对人体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菠萝易腐烂,具有较短的货架期。本文通过寻找较优的脱水方法,得到菠萝干制品,从而延长菠萝的货架期。由于热效应和较长的干燥时间,目前干燥产品质量并不乐观。普通热风干燥和红外干燥联合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可缩短干燥时间,提高产品质量。此外,渗透脱水作为干燥预处理,可以减少热效应所引起的损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热风及红外干燥联合变温压差膨化干燥菠萝片理化及营养品质。测试的指标包括干燥特性、复水率、硬度、微观结构、还原糖、维生素C含量、总酚含量和色泽等。渗透脱水最优条件为渗透温度45?C,渗透液浓度20-30%、渗透时间2-3 h,切片厚度为6mm;之后进行热风及红外预干燥,温度80℃,时间45 min;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条件为膨化温度90℃,停滞时间5 min,抽空温度65℃,抽空时间1.5 h。结果表明,红外干燥速率高于热风干燥。相比于热风-变温压差膨化联合干燥,红外-变温压差膨化联合干燥可节约50.98%的干燥时间。经过渗透脱水预处理,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的菠萝片孔隙结构均匀,复水比提高,硬度适中。渗透预处理降低了菠萝片维生素C和还原糖含量(特别是以红外作为预干燥的干燥方式),但改善了色泽。与热风干燥相比,红外-变温压差膨化干燥菠萝片最大程度的保存维生素C含量,热风-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及红外-变温压差膨化干燥菠萝片总酚含量最高。相对于红外干燥,未经渗透及渗透后的菠萝片红外-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可分别节约75.5%和58.3%的干燥时间。除了未经渗透处理的菠萝片,其他红外干燥后菠萝片硬度适中,且孔隙结构均匀。渗透脱水-红外干燥的菠萝片色泽较为理想,且还原糖含量最高,而未经渗透处理的菠萝片中总酚含量较高。相对于热风干燥,未经渗透及渗透后的菠萝片热风-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可分别节约57.5%和52.8%干燥时间,同时也增加了复水率。热风干燥后菠萝片收缩率较大,热风-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后菠萝片也出现多孔性结构且提高了维生素C含量。渗透脱水处理降低了菠萝片还原糖和总酚的含量,但色泽得到改善。因此,以红外为预干燥方式,渗透脱水-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可缩短菠萝片干燥时间,提高菠萝片整体品质。
其他文献
2014年3月2日,第十届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览会筹备会议在东莞真趣园召开。会议决定博览会将于9月19日至23日在东莞市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广东省盆景协会会长曾安昌、常务副会长
按照往年的规律,春节过后,股市都会迎来一个开门红。果然,牛年开市没有让大家失望。股指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连续上涨了两周。这给在熊市中熬了太久的股民带来了希望,也给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对粒毛盘菌(Lachnum)YM261(LEPS)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特征及其活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在碳源、氮源、金属离子、起始pH和发酵时间五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
褐煤作为重要的煤炭资源,在中国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同时也有着高水分、低热值的特点,采用褐煤干燥提质技术可降低褐煤水分并提高热值,但提质后的褐煤会发生复吸水,降低提质效果。
在核电工程等领域中,常会碰到要求屏蔽,不允许泄漏,但需要穿墙运转操作的场合,找出其有效途径是本文主要研究方向。因此本文研发了金属波纹管式屏蔽密封装置,将波纹管作为屏蔽套,使动密封问题转化为静密封,完全消除动密封点,并完成运动传递,适用于要求严格限制泄漏的低速旋转设备。本文对金属波纹管式屏蔽密封的运动机构进行分析,对密封结构和关键元件进行设计。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关键元件屏蔽波纹管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
花生蛋白是我国具有优势的大宗蛋白资源,但适宜特定加工过程的的优质专用花生品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花生蛋白深加工产业的良性发展。本文以自然变异花生品种作为研究对象,明
空冷机组因其显著的节水效果适应了我国的国情和能源发展战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空冷机组热损失大、煤耗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速度。从提高机组全厂热效率的角度出发,降低汽轮机的排汽终参数和减少烟气热损失是其主要的两种方法。因此,研究和分析利用热泵回收空冷机组排烟余热和循环水余热技术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首先,本文以海勒式空冷机组排汽热平衡方法建立了接入热泵系统的机组变工况数学模型,并结合数学模
油脂返色为色泽良好的精炼植物油在流通、储存、使用等过程中,色泽发生显著变深的现象。该现象受如原料质量、精炼工艺条件、油料或精炼油水分含量及储存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一直以来困扰着国内外油脂工作者。虽然国外对油脂返色研究较早,系统研究了大豆油返色现象,得出γ-生育酚为主要返色基质物质,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至今油脂返色现象时有发生,油脂返色的机理尚不明确,且国内尚未研究出有效、可产业化的油脂返色控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