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作为杰出的作家和翻译家,在英语世界中,对中国的儒、道学说的传承与翻译做出了积极贡献,《孔子的智慧》与《庄子》便是其中的两部翻译作品。就其内容而言,《孔子的智慧》是林语堂对儒家的经典之作《礼记》、《孟子》和《论语》的编译,而英译《庄子》则是对《庄子》原文内容的选译。目前,国内翻译研究学者对林语堂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量语篇翻译研究上,如《吾国与吾民》、《浮生六记》等,而针对林语堂对儒、道学说的翻译作品所进行的研究还应给予重视。目前,虽然就儒家经典作品的翻译与对《庄子》的不同译本的研究有很多,而将同为林语堂所译的两类作品相结合而进行研究不失为一个新的尝试。本论文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下分析林语堂在其作品中对儒道学说的翻译以期能够拓宽对林语堂作品研究的视野,并发掘林语堂在向西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的一些翻译共性及方法策略。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带有明确的政治倾向。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往往站在少数族和弱势文化的立场上来探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问题,关注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权力差异和权力关系。就翻译策略而言,异化与归化一直是翻译研究的基本点,而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下,两者的取舍是由权力差异所决定的。由于异化策略更有利于突显弱势文化,一些后殖民翻译理论家倾向于异化的翻译策略。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不可能由始至终只采取一种策略,异化与归化的兼用使译文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杂合的特征。本论文认同后殖民理论家Homi Bhabha所提出的杂合理论,主张无论译者采用异化还是归化的策略,其译文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程度的杂合,都会将异域的语言文化引入到目标文化中。为全面深入地分析两部作品中的杂合现象,论文为译文语料建立了翻译策略的语料库,将偏向异化的策略与偏向归化的策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标注。
论文首先从整体上将两篇译文视为两篇杂合文本;其次详细分析两译文中翻译策略的具体应用及其中的杂合现象;最后再通过同类翻译策略在两个译本中的对比分析来总结翻译策略在两译本中应用的异同,并从中归纳林语堂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的翻译共性和方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