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及传统聚落适宜性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refreshingm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龙门山区域是十二五规划明确支持建设发展区域。具有明显垂直梯度,多尺度地貌景观。藏、羌、汉多民族聚居及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集中分布特色区域。论文选取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及传统聚落适宜性展开研究,主要集中在广元——汶川一带,研究区域大地坐标为东经103°00′~106°00′,北纬30°34′~32°40′范围内。地震带来传统聚落毁灭性灾难,失去特色的重建活动使本研究更具迫切性。研究“同构异形”传统聚落介入地学景观适宜性在避免建设性破坏,增强区域可识别性,新农村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先后数次赴龙门山中北段区域进行野外测绘,收集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以传统聚落适宜性为切入点,地学景观为研究背景,创新性结合地理学、地质学、景观生态学、建筑学、规划设计等多学科理论,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DSR传统聚落演替驱动因子、Autocad矢量图绘制、Matlab三维数据模型等技术手段,通过国家地理测绘局、国家动态地图网等一些列数据和矢量图的计算转化,形成研究区域高程图、坡度图、坡向图,形成传统聚落基于聚落平均面积、聚落方向性、聚落平均最近距离的数理模型,并通过大量数据统计研究聚落周长、面积等计算形态指数,对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成景系统、地学景观特征和评价,传统聚落介入地学景观适宜性分布规律和演替规律以及整合重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包括:首先,综述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开发与保护研究现状,地学景观和传统聚落适宜性等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构建“区域地学景观概况——地学景观特征评价——传统聚落介入地学景观的适宜性分布规律——传统聚落介入地学景观的适宜性演替规律——传统聚落整合和重构”的论文主体结构。第二,系统梳理龙门山中北段的地学景观成景系统。目前对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处理、龙门山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地质遗迹保护等方面,对于区域地学景观成景系统缺乏深入研究,特别是缺乏地学景观和传统聚落适宜性关系上的具体分析研究。论文为合理利用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科学开发地学景观资源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资料。第三,论文以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层、构造特征、岩石及其露头展布特征、环境地质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为研究基础,研究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类型划分、主要地学景观特征分析、地学景观评价及其成因机理;综合地学景观成因类型和自然属性的划分原则对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类型进行系统分类,划分为2个大类、5个亚类、13种地学景观类型。研究区地学景观类型丰富、数目众多,但其丰度和类型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北以广元、南以彭州最为突出和典型。论文对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山岳地貌、山水峡谷地貌、丹霞地貌、地层剖面、飞来峰、地震作用景观、古生物遗迹等典型的地学景观地貌特征分别进行阐述。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研究区典型的地学景观进行系统的评价,论文认为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级别普遍较高。重点讨论与阐述剑门丹霞地貌景观、地震作用地貌景观、岩溶地貌景观的成因机理。结合龙门山构造演化特征,初步分析龙门山中北段地学景观的形成演化特征;第四,运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交叉研究对象为课题选题,避免以往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完善传统聚落地理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体系。归纳总结传统聚落基于地学景观背景下的宏观、中观尺度适宜性分布规律,揭示出传统聚落和地学景观环境的适宜因果性,并按照地学景观特征对龙门山中北段传统聚落进行分类总结;摈弃目前大量研究的传统聚落具体建筑色彩、构造、室内空间设计方面,重点研究丰富形态传统聚落的内部秩序,进行数理建构,为龙门山中北段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以及传统聚落自身整合和重构提供依据;第五,揭示龙门山中北段区域传统聚落空间结构中的道路重要性。统计出冲击平原聚落和冲积扇聚落住居间距地域性常规尺寸,总结龙门山中北段区域传统聚落地域形态特征,最终揭示出传统聚落布局形态文脉延续的关键在于聚落领域感,中心性和边界形态的区分。汉族平原聚落民族特色的浅根性原因在于其缺乏领域中心性的形态布局;第六,论文提出针对传统聚落适宜性演替规律的驱动因子DSR模型,揭示传统聚落演替规律,研究地震带来传统聚落与地学景观环境适宜性突变,总结聚落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及基地地质条件选址基本原则,并实证案例阐述分析灾后重建成功案例的具体设计过程和方法。最终论文提出传统聚落演替规律始终在进行适宜性调整,经过持续整合,最终实现建筑聚落融入地学景观环境中。第七,论文分别从人地关系的地学景观生态性保护原则和传统聚落适宜性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探讨和总结。地学景观生态性保护原则按照地貌类型研究其生态敏感性保护原则。地貌类型生态保护原则总结中按照生态建设分区展开,包括禁建区、限建区、已建区。传统聚落适宜性整合与重构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中提出区别城市设计方法,进行符合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功能组块设计,完善新农村规划设计规范、加强地学景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聚落适宜性调整、注重把握传统聚落整合与重构的原则方法。
其他文献
主要探讨两阶段随机二阶锥规划问题的最优性条件.首先,基于Lagrange对偶理论,建立了第二阶段随机二阶锥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并分析了最优值函数的次微分性质;其次,当随机数据
在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中.河南省郸城县运营所切实做好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工作.以实际行动服务于三农.根据农村公路建设实施通达和畅通工程的需
针对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的交流电力采集仪表存在的采集精度不高,采集范围不宽,受环境影响比较大等问题.设计出了一种采集变比可以任意设定,具有温度补偿功能的宽范围电力采集
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资产评估市场正朝着服务对象多元化、细化的方向转变.新的评估项目的出现对资产评估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评估师的能力水平是影响评估质量
近年来,互联网、5G、新媒体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和动力.针对《机械设计》课程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提出了一
采用简单的氯苯(CB)反溶剂辅助旋涂技术构建一种新颖的随机纹理结构钙钛矿(RT-PVK)吸光层.系统研究CB浸渍量对MAI-PbI2-DMSO中间体多孔骨架结构的影响规律,揭示CB诱导的RT-PV
采用原位还原法成功合成了Cu2O-Ag纳米复合材料.通过调节AgNO3的浓度,成功控制了Ag纳米粒子在Cu2O纳米球表面的负载量.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分光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在当前高职农类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对实践能力培养存在概念认识不清、学生实践动机缺乏、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方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科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宋代经济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商品经济成分在传统农业社会
采用泡沫镍作为镍源和电流收集体,通过水热法合成了NF@Ni3S2复合电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和电化学表征对电极材料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