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医案和社区调查的高血压辨治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bei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即高血压流行病学与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基于古代医案的高血压辨治规律研究;第三部分为基于社区调查的高血压中医药干预现状研究,对高血压的病因证治规律及方药数据等进行探讨,以期为高血压的中医医案研究和现代高血压的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研究目的:
  检索中医古代文献中治疗高血压医案,探索古代医案中高血压的辨治规律。根据古代医案的临床表现,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古代医案,建立高血压古代医案数据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及科学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医案的病因、四诊信息、证素、证型及方药信息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古代医案中治疗高血压的辨治规律;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中医药干预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防控现状进行调查,探求社区高血压患者对中医药的认知程度及中医药对高血压患者的控制情况,探究产生当前现状的原因,了解社区高血压流行病特点。
  研究方法:
  1.文献梳理
  通过查阅文献及名老中医经验,查找“高血压”的中医病名,整理出备选词16个并咨询相关领域专家,得到专家推荐50%以上的病名9个,分别为头痛、眩晕、肝风、肝阳、风眩、耳鸣、眩冒、头风、中风。以《中华医典》为检索库,采用检索词逐一检索,筛查出与高血压相关文献。根据古代医案纳入、排除标准及高血压古代医案症状评分标准,筛选得到的医案并根据评分标准分为两类:纳入病案评分≥16分和3分≤评分<16分的医案。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建立数据库;合理使用频数统计法、关联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分析古代高血压医案的辨治规律等。
  2.横断面调查
  采用德尔菲专家问询法,制定《中医药干预石景山区高血压患者的现况问卷调查表》;抽取石景山区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用SPSSl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进行辨治规律研究。
  研究结果:
  1.古代医案研究结果
  经过筛选后,最终纳入古代医案1007个,纳入评分≥16分的医案518个,3分≤评分<16分的医案489个。
  纳入病案评分≥16分的患者年龄高发于40-79岁,约占75.64%;发病季节为夏季、春季和冬季,秋季较少。提示饮食不慎、过劳、情志刺激为主要的发病原因;体质以阴虚质、气虚质为主;最常见的症状为头晕、头痛、呕吐、恶心、纳呆等;对临床表现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6类症状组合的7个频繁集合,如头晕-头痛、呕吐-恶心、神昏-偏瘫-言语不清-视物不清等。舌象以苔腻、舌红、苔黄最为多见,最常见的脉象是弦脉、细脉;病位证素频数较高的是肝、肾、脾、大肠、脑。病性证素是内风、阴虚。证型以肝。肾阴虚证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痰证;高频治法为滋阴柔肝、豁痰熄风、养血等;高频方剂为左归丸、半夏天麻白术丸、无比山药丸为主;高频药物为甘草、地黄、生姜、当归等;频次最高的有效强关联药对为人参-甘草、茯苓-甘草、半夏-甘草、白芍-甘草、半夏-茯苓等。
  3分≤评分<16分医案的患者人群年龄段集中在40-69岁,约占64.10%;发病季节为夏季、春季和冬季;饮食不慎、过劳、情志刺激为主要的发病原因,相较于评分≥16分医案病因分布,3分≤评分<16分医案中外感风寒亦是可能发病的一个重要病因;体质以痰湿质占比最高,其次为阴虚质;高频症状为:头痛、头晕、神昏、偏瘫、口角口局斜、言语不清等;对临床表现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7个频繁集合,如面色白-困倦-心悸-旺忡、胁痛-口苦-耳聋、胸部胀闷-呕吐-恶心-头晕等;苔腻、舌红、苔黄最多见,最常见脉象是弦脉、细脉;高频病位证素是肝、脾、肾。高频病性证素是内风、火、湿;证型以痰证频次最高,其次为湿热证、肝火上炎证;高频治法为燥湿化痰法、清肝泄火法等,高频方剂为温胆汤、栀子郁金汤、羌活胜湿汤等;高频药物为甘草、白芍、茯苓、当归、陈皮、半夏等;频次最高的有效强关联药对为白芍-甘草、生姜-甘草等。
  2.横断面研究结果
  社区高血压调查中患病人群以50-80岁最为常见。其中男性201例,占33.5%,女性399例,占66.5%。被调查人群以2、3级高血压占比最高;BMI异常377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为高血压最常见的伴发疾病;发病月份以7、8月份及10、11月份为主;服药种类以钙离子拮抗剂(CCB)最为多见,其次分别为ARB、ACEl类降压药;横断面调查中高血压患者症状以眼花、健忘、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晕、失眠、头胀、目眩、头痛、面红耳赤、急躁易怒为高频症状;病位证素分布为肝539例、肾535例、心264例、脾226例;病性证素分布为精亏型531例,阴虚型454例,气虚型429例,阳亢型418例,痰湿型234例;证型分布中肾精不足频次最高,肝。肾阴虚次之,其次为肝阳上亢、瘀血内阻、痰湿内生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阳上亢、痰湿内生;1级高血压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阳上亢、痰瘀互结、脾虚痰浊;2级高血压最常见的证型为肾精不足、瘀血内阻;3级高血压最常见的证型为肾精不足、痰瘀互结。经过因子、聚类分析发现,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型为肾精不足、瘀血内阻、脾虚痰湿、肝阳上亢型。
  在中医药运用情况的调查中,有14.7%的患者生病优先选择中医,有43.0%的患者生病优先选择西医,42.3%的患者生病优先选择中西医结合。通过口服西药以控制血压改善症状的患者比例为67.5%,口服中成药以控制血压改善症状的患者比例为16.0%,口服中药以控制血压改善症状的患者比例为15.0%,使用频次最高的中成药为牛黄降压片(25.2%)、松龄血脉康胶囊(14.2%)。患者认为中药汤药、中成药、针灸可治疗高血压的比例分别为62.8%、36.7%、27.5%。56.5%的患者选择通过改善饮食以控制血压及改善症状,55.0%的患者选择通过加强运动以控制血压及改善症状。
  研究结论:
  1.古代医案评分≥16分的医案中高频病位证素是肝、肾、脾、大肠、脑;高频病性证素是内风、阴虚。证型以肝。肾阴虚证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痰证;频次最高的有效强关联药对为人参-甘草、茯苓-甘草、半夏-甘草、白芍-甘草、半夏-茯苓等;高频方剂为左归丸、六味地黄汤、无比山药丸;
  2.古代医案中,3分≤评分<16分的医案中高频病位证素是肝、脾、肾;高频病性证素是内风、火、湿。证型以痰证频次最高,其次为湿热证、肝火上炎证;频次最高的有效强关联药对为白芍-甘草、生姜-甘草等;高频方剂为温胆汤、栀子郁金汤、羌活胜湿汤;
  3.横断面研究中,高频病位证素是肝、。肾、心、脾;高频病性证素是精亏、阴虚、气虚、阳亢、痰湿。证型分布中肾精不足证频次最高,其次为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瘀血内阻证、痰湿内生证。经过因子、聚类分析发现,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型为肾精不足证、瘀血内阻证、脾虚痰湿证、肝阳上亢证。
  4.古代高血压医案,虚证以肝肾阴虚为主,实证以痰证为主,因此在遣方用药侧重于实泻虚补的特点。横断面调查中,证型研究以肾精亏虚出现频次最高,实证中瘀血内阻证比重较大。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通过对中医古籍中消渴病的舌象、脉象与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现代临床提供诊疗依据。  方法:使用电子工具书《中华医典》第五版,将消渴相关词汇,共14个:“消渴”、“消中”、“消瘅”、“肺消”、“膈消”、“风消”、“脾瘅”、“渴利”、“消利”、“内消”、“肾消”、“上消”、“中消”、“下消”作为检索词,检索出相关古籍文献,并在检索结果中以“舌”、“脉”分别做为检索词,对检索结果进行2次检索,
学位
目的:  慢性应激指机体在长期缓慢的外界环境及精神压力刺激下产生的一种生理及心理障碍。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往往因社会压力、不良情志刺激而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的状态之下,使精神和社会因素引发的疾病日益增多,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其中,慢性应激已成为影响胃肠功能的重要病因之一[1]。前期从慢性应激致胃肠功能紊乱的脑肠肽变化、PFC-NAc-VTA神经环路变化,深入研究了中医肝郁犯胃发生机制,最新研究
目的1.研究电针对LDH患者责任病灶神经功能的影响,为电针治疗LDH提供临床依据。2.研究电针对退变椎间盘模型兔有髓神经纤维内向生长的影响。方法1.临床研究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且符合纳入标准,并行腰椎MRI检查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的受试者共60例。依据1984年日本腰椎JOA评分表和2012年北美脊柱协会(NASS)关于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南,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表,分析患者神
目的  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简述慢性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中的重要作用,阐明AS内生热毒病机,明确肠道菌群、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激活与AS发生发展的重要联系,搜索清热解毒治法代表方泻心汤的现代药理作用、临床和实验研究,探索以泻心汤为代表的清热解毒法防治AS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分析高脂饮食诱导载脂蛋白E基
研究目的:  1. 探究薤白皂苷(Furostanol saponins from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FS-AMB)对冠心病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以期发现薤白新的功效,拓宽其临床应用范围。  2. 鉴定 FS-AMB作用于冠心病寒痰阻滞证患者血小板的差异蛋白,分析FS-AMB干预冠心病寒痰阻滞证的机制,以期发现新的抗血小板药物潜在靶标,为 FS-AMB 应用于临床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