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发生前关键环节病情变化对始发态病情及预后影响的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中风发生前关键环节病情变化与中风始发态病情及预后的关联研究,分析不同的发病前病情变化对中风始发态病情及90天预后的影响;2根据不同中风始发态病情程度及预后程度发病前病情变化的临床表征,探索对病情及预后具有严重影响的病情变化的证候特点,锁定高危人群,以此达到重点观测、重点防治及分层防治的目的。方法: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纳入来源于北京中医药的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太原市中医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五家合作单位共252例急性脑梗死始发态患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其临床信息包括一般资料(既往基础疾病、饮食、运动、性格)、发病前临床表征(神识情绪、头面五官清窍、脏腑机能、肢体感觉运动、一过性症状),筛选中风发生前存在病情变化的患者作为研究组,不存在病情变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始发态NIHSS评分、实验室血液检查指标(血常规、生化),并对两组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以mRS量表评价其预后情况。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差异性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数据及等级资料数据采用成组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卡方校正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统计方法,对比两组间始发态血液指标、NIHSS评分、mRS评分,分析两组间人群特征、血液检查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差异,以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程度的患者发病前临床表征,探索病情轻重及预后程度不同的患者发病前临床表征的差别。结果:1中风发生前存在关键环节病情变化的人群特征(1)本研究共调查急性脑梗死始发态患者252例,剔除数据信息采集不全及错漏者17例,共得到发病前存在病情变化患者60例,无病情变化患者108例,可能是病情变化患者67例。纳入的患者平均年龄63.19 ± 10.87岁,年龄最大84岁,最小37岁,男性129人,占比76.3%,女性40人,占比23.7%。(2)在非病情变化组患者中,既往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中风发生前存在病情变化人群中,嗜食肥肉患者占比15.0%,而非病情变化组中占比3.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食肥肉与非嗜食肥肉患者相比,少吃蔬菜患者占比46.2%,非嗜食肥肉组占比12.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病情变化组患者嗜食肥肉,且吃蔬菜较少。两组患者在吸烟饮酒、性格特点等方面未发现明显差异。2病情变化与始发态病情及预后的研究(1)病情变化组与非病情变化组,血液指标对比结果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等血常规检查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血液生化检查中,病情变化组总蛋白、球蛋白含量、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含量更低,而白球比、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更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氯离子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则无明显差异。(2)两组间NI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非病情变化组NIHSS评分中位数为3分,四分位数间距为3,最大值17分,最小值0分;病情变化组NIHSS评分中位数为3分,四分位数间距为3,最大值13分,最小值0分,P=0.330,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对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结果显示,随访168人中,失访35人,得到有效预后情况133人,其中病情变化组43人,非病情变化组90人。非病情变化组mRS评分最小值为0分,最大值为6分,中位数为1分,四分位数间距为2;病情变化组mRS评分最小值为0分,最大值为6分,中位数为1分,四分位数间距为1,P=0.477,两组之间预后情况无统计学差异。3不同病情及预后程度的发病前临床表征研究(1)病情轻组(NIHSS≤3分)及病情重组(NIHSS>5分)发病前出现口干口苦的患者均较多,病情轻组占比39.0%,病情重组占比50.0%,但两组患者伴随着其他不同的症状表现。病情轻组中排名第二位的是头晕昏沉,占比34.1%;排名第三位的是神疲乏力/倦怠嗜卧,占比31.7%;排名第四位的是嗜睡思睡,占比29.3%。可见病情较轻的患者,其发病前临床表征多以头晕头沉、神疲乏力/倦怠嗜卧、嗜睡思睡等“气虚”的表现为主。病情重组排名第二位的是头晕昏沉,占比37.5%;第三位是一过性走路偏斜,占比37.5%;神疲乏力/倦怠嗜卧、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神不宁、瞬间眩晕均占比25.0%。说明病情较重患者发病前多以口干口苦、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神不宁、一过性走路偏斜、瞬间眩晕等“痰火”、“风火”的临床表现为主。(2)口干口苦在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占比均较多,预后良好组占比42.3%,预后不良组占比66.7%,但两组患者伴随着其他不同的临床表现。预后良好组中神疲乏力/倦怠嗜卧占比34.6%,头晕头沉、口中粘滞不爽占比30.8%。说明预后良好组发病前以口干口苦、神疲乏力/倦怠嗜卧、头晕头沉、口中粘滞不爽等“痰浊”临床表现为主;预后不良组中嗜睡思睡、头晕头沉占比55.6%,神疲乏力/倦怠嗜卧、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神不宁、食后困顿、两目干涩占比22.2%。说明预后不良组发病前主要以口干口苦、嗜睡思睡、头晕头沉、急躁易怒等“火热”、“气虚”症状表现为主。结论:1中风发病前有病情变化组,与非病情变化组相比,病情变化组患者嗜食肥肉,同时吃蔬菜较少。2中风发生前存在病情变化的患者,与非病情变化组相比,其总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含量更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更高,病情变化组这些指标的变化,与更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不良预后有关,病情变化可能预示着更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更差的预后。3中风始发态病情较重患者,其发病前关键环节病情变化多以“痰火”、“风火”的临床表现为主;预后不良组发病前“火热”症状更突出,其发病前关键环节病情变化多以“痰火”、“气虚”等临床表现为主。临床中应注意警惕发病前不同证候表现的中风高危患者,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及干预措施。
其他文献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探讨徐春军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与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信息中心,调取自2010年1月始至2020年1月止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徐春军教授处就诊的符合纳排标准的CHB患者数据信息,录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中形成基础数据库,进行数据清洗与规范化处理,然后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
学位
酒精性肝病(ALD)在我国是比较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与大量饮酒有关。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治疗酒精性肝病的药物在不断地被研发。目前酒精性肝病总体治疗机理仍多属于营养能量支持、加快乙醇及其代谢物的分解、对症治疗及抗氧化等。这些治疗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徐春军教授,师从于著名肝病大家关幼波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肝病工作近30年,在酒精性肝病的诊疗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临
学位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方抑制共培养体系中T淋巴细胞迁移、滑膜细胞炎性增殖的作用机制,阐明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相对客观的微观病理基础,为益气活血解毒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实验依据。方法Transwell建立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细胞与SD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益气活血解毒方作为干预措施,IL-1β诱导细胞成炎性损伤模型,IL-1β抑制
学位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由不同致病因素损伤心脏功能及结构,导致心脏结构破坏、心功能逐渐减退或丧失,心脏供血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及心脏内分泌功能失调的疾病。神经内分泌的激活是CHF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尤为重要,而抑制RAAS的过度激活能
学位
文章在梳理QC活动相关理论及进行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质量管理工作流程要求,借鉴“项目群”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构建了“战略分析—课题储备—课题遴选—过程管控—提炼申报—成果发布—推广应用”的QC成果全过程培育机制,助力电网企业高效推进质量管理工作,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期刊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年龄相关的以进行性记忆能力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病。虽然对AD的研究已超过百年,但AD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经典的Aβ毒性假说也受到了挑战。针对Aβ产生、清除或Aβ抗体开发的药物所进行的临床试验均未达到预期的疗效,因此,需要从更深层次理解和研究Aβ毒性信号转导。近年研究发现,Aβ毒性信号传递的下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颈椎手术是治疗保守无效颈椎病的常见方式,临床效果显著,但术后并发症仍是临床难题,而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是颈椎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尚无统一的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此外,随着近年来颈椎矢状位序列的深入研究,颈椎矢状位参数对颈椎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在传统医学中,运动系统疾病的治疗常强调“筋骨并重”,颈椎前路手术结合围手术期针
学位
目的:(1)通过数据挖掘既往发表文献中中医外治方药治疗糖尿病足(DF)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2)通过中国网络药理学研究所挖掘出的高频药物治疗DF的潜在分子机理。(3)总结归纳导师经验,从“五体辨证”探讨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证治。方法:第一部分:检索中国知网,构建中医外治中药处方数据库,通过药物频次频率、性味归经、药类频次频率、关联规则、因子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数据,运用TCMSP检索高频药对化合物及
学位
目的和意义: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以皮损多形态、对称分布、瘙痒明显等为主要特征,其病情反复、难以痊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湿疹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抗组胺药物等。其治疗手段相对单一,且有远期疗效不佳、停药易反复、不良反应多等不足。而中医药治疗湿疹更注重整体观与个体化、辨证论治、标本兼顾,相较于西医具有复发率低、安全性高等显著优势。本研究选取湿疹患者106例,分别予
学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的慢性炎症疾病,在AS病变过程中,斑块不稳定性增加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首要危险因素,炎症反应是导致斑块不稳定性增加的中心环节。AS形成早期血液中单核细胞穿过损伤的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进入血管壁并转化为巨噬细胞(macrophages,Mφ),Mφ过量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