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研究的重点是作品的文学性,即文学文本不同于其他文本的区别性特征,而文学性则来源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陌生化手法打破了语言的固有表达方式,对日常语言进行扭曲和变形,是赋予作品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唤回人们对熟知世界的感受,为了打破感知觉的自动化,就需要事物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为了增加感知的难度和时限,文学作品常常借助陌生化来延长读者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研究的重点是作品的文学性,即文学文本不同于其他文本的区别性特征,而文学性则来源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陌生化手法打破了语言的固有表达方式,对日常语言进行扭曲和变形,是赋予作品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唤回人们对熟知世界的感受,为了打破感知觉的自动化,就需要事物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为了增加感知的难度和时限,文学作品常常借助陌生化来延长读者的阅读过程,为读者带去新奇感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怎样对待和处理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决定了译作是否能再现原作美学特色。《道连·葛雷的画像》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揭示了美与道德间的冲突。王尔德的语言简明优雅又极富美感,在语音、词汇和句法等三个层面上都运用了丰富的陌生化手段,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本文选取了1982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荣如德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荣如德是否在翻译中注意到了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以及运用了怎样的翻译方法并达到了怎样的翻译效果,总结陌生化得以在译文中再现的翻译策略以及流失的原因。语音层面上,王尔德大量使用了语音重复和语音模仿的陌生化手段,荣如德运用增译法来传递原文拟声所带来的音韵美,但头韵和尾韵的音响效果基本未能传达。词汇层面上,王尔德擅用超常搭配、外来词和词汇重复来营造陌生化效果,但在荣译本中,移就以及多语杂合这一特殊语言现象未能得到体现,因此审美效果也就流失了。句法层面上,有拉长句子成分之间的距离、运用平行结构、倒装句子结构和并置句子成分等陌生化手法,但荣如德都将它们惯常化处理了,倾向于采用迎合译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译法,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本文旨在通过对《道连·葛雷的画像》中的陌生化手法及其翻译的分析,唤起翻译界学者对陌生化的重视,进而为陌生化效果的再现寻求更好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促进文学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
其他文献
菜市场是社区居民购买食品的不可或缺的渠道,也是社区居民交往活动的重要品台。因此,研究菜市场的建筑设计,使其符合新的历史时代下国家经济、人民生活、城市发展的需要,已十分迫切。在菜市场内进行的人类活动中,不同的角色都必须不同程度地跟人和空间场所发生着关系,引入“空间互动”的概念,对于菜市场建筑的设计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对菜市场、“互动”的阐释,研究了支撑论文的理论,明确了相关的概念
2019年,笔者进入长春南关区凤凰社区实习,接触了部分听障儿童,并就听障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社会适应、行为习惯等身心状况及其监护人情绪与监护状态等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思考。经过考察分析,笔者发现,由于听力上的残障,导致了听障儿童认知、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而产生行为上的问题和偏差。主要表现为:抗拒行为、对人敌视,自制力差、冲动易躁,自卑孤僻、社交消极等。听障儿童成长中也存在这诸多压力。如心理、教
厄德里克的《爱药》(1984)、《痕迹》(1988)和《小无马保留地最后的奇迹报告》(2001)这三部小说在故事人物、情节和主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互文性和逻辑相关性。本文试图将厄德里克这三本小说看成一个宏大的叙事体系,试图从对抗叙事的视角切入上述三部作品,以期考察厄德里克的作品中的深层含义。本论文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天主教话语中的“圣徒”为脉络,剖析隐含在厄德里克小说文本中的对抗叙事。本文认为,通
新疆地区长期以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克拉玛依油田生产的基质沥青,随着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于优质沥青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新疆地区沥青资源供应出现短缺。另一方面,由于克拉玛依沥青的特性,较难进行改性,为了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本文针对复配研发的新疆地区塔河油田及春风油田的沥青进行路用性能的研究验证。本文通过大量的室内外试验和检测,根据新疆地区沥青混合料路面不同层位对沥青混合料不同的性能
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内涵发展背景下,重“教”转为重“学”是微观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向,重视和加强学生学习指导尤其重要。特别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让一线教师、专家学者越发认识到小学阶段高效英语学习指导的重要性。现有研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均有所探究,为进一步探究及提升学习指导效果提供了有益启迪。但在研究视角上尚存在较大空间,尤其缺乏视学生为自我意识逐步明晰且自主性逐步增强的全人的视角。本研究基于愿景型领导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是“英国文坛移民三大家”之一。奈保尔成长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复杂的成长经历使他的作品多以异化疏离的无根感为主基调,呈现出鲜明的流散特征。在其代表作《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奈保尔描写了特立尼达岛上一户印度移民二战前后几十年的生活历程。本文从结合批判性跨文化交际视角,运用克利福德的“根与径”流散理论,探讨印度流散群体如何在多重不平等的权利话语体系中重新构建自
随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成为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乡村新功能悄然兴起。但乡村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乡村病”也逐渐凸显,特别是边境乡村,统一乡村发展规划使得功能区无序发展、定位模糊;过分注重自然环境整体性研究,忽视多民族地区农户微观主体行为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采用多功能理论从多民族共生角度出发,选取片马村为研究区,结合多学科理论方法,采用PRA和“3S”技术相结合,对
本文是基于作者在沈阳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专业实习期间为来自澳大利亚的外籍教师Gregory Alan Crebbin所做的一次口译实践而撰写的报告。此次口译实践形式为英汉交替传译,时长为1小时15分钟左右,内容是工程设计理念的第四步——方案评估。在口译过程中,作者在目的语输出环节出现的不当停顿是一个主要问题。本文以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为理论基础,对本次口译实践中出现的不当停顿问题进行探讨和分
在启蒙运动的出现之前,没有人会否定“理性”是至高无上的。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以及之前的伊曼纽史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1688-1772)一—之后的黑格尔 Georg W 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卡尔·荣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着眼于村域范围内的传统资源保护与发展,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在于景区内的环境资源控制,通过对全国传统村落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录的定位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二者分布呈耦合状态。然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和风景名胜区控规之间缺乏用地布局、设施配套与利益群体间的相互协调,研究二类规划互适关系具有必要性和普适性。论文基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和风景名胜区控规的现行编制要求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