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楼”与“息楼中人”——清末上海知识人活动空间与知识人群体的个案考察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w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午至辛亥年间,报刊、社团、学堂等制度性传播媒介大量涌现,加之城市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态的特殊性,群集于上海的知识人赖以进行文化、政治活动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凭借私谊和新兴的制度性传播媒介,在都市社会中形成了新的社会交往网络,建构起各种各样的知识人活动空间。时报馆“息楼”正是清末上海这样一个典型的知识人活动空间,常聚集于此的知识人--“息楼中人”以“息楼”为据点展开活动。他们在清末上海政治文化背景下,依托各种制度性传播媒介,构建文化网络,展开文化教育和政治活动,赋予原本休闲娱乐的“息楼”以各种不同的空间寓意。本文以“息楼”和“息楼中人”为研究对象,以“息楼”空间寓意变化为线索,描摹出特定语境下知识人的社会交往、文化网络和政治活动空间的基本面貌与建构机制,在此基础上,论述知识人群体与其活动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   除绪论、结语外,论文正文凡三章。   绪论部分,揭示本文的研究意义,回顾本专题的研究现状,说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可拓展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研究思路,梳理本论文涉及的史料,并对论文所使用的相关概念做出界定。   第一章主要介绍《时报》与“息楼”的辟设。《时报》是清末一份特色鲜明、革新性的报刊,“息楼”则是《时报》馆馆主狄楚青在馆内辟设的一处“精室”,供来访客人休闲娱乐聚会所用,乃“朋侪憩坐清谈之所”。然而,正是在“吃吃喝喝”、消闲娱乐、随意聚谈的过程中,时常出入“息楼”的来访客人,形成了一个以“息楼”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公共活动空间,并因此结成了一个松散的小群体--“息楼中人”。“息楼中人”乃是一群有着相同求学背景,一定血缘姻戚关系,有着共同志趣,且常来时报馆“息楼”聚会的江苏籍中青年人。   第二章着重介绍“息楼中人”的文教活动及其文化网络。在清末文化变革的大潮之中,“息楼中人”创办学校、组建社团、兴办报刊杂志、开办书店书局,积极推进社会文化教育变革。依托这些制度性传播媒介,“息楼中人”建构起一个属于这一群体的文化网络,并拓展了群体的文化权力。在这一过程中,“息楼”也从原先的清谈憩坐、吃吃喝喝的休闲娱乐之地,转变为知识人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   第三章重点阐述“息楼中人”的政治活动。清末最后几年,政治运动此起彼伏,“息楼中人”作为一个群体,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政治立场。立宪兴起之际,“息楼中人”展开立宪宣传,投身立宪活动。当革命风潮风起云涌到来、立宪无望之时,他们转而支持革命,倡导共和。在此过程之中,“息楼”也由原先的“朋侪憩坐清谈之所”转变为政治集议之地。尤其是辛亥年间,“息楼”更成为“革命和立宪两派人物之间意见折中的场合之一”。   结语部分,分析“息楼”空间寓意的变化及“息楼中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阐述这一变化对“息楼中人”群体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清末上海知识人活动空间与知识人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一方面,知识人依托各种制度性传播媒介,通过各种方式,建构了属于群体的活动空间,并在不同的文化和政治语境中赋予其不同的寓意;另一方面,知识人活动空间的形成,对知识人的活动以及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二者乃双向互动关系。
其他文献
张鷟的《朝野佥载》,作为唐代初期为数不多的几部笔记之一,主要记录唐高宗至唐玄宗时的朝野轶事,其中多有可参补正史和反映当时社会文化的有价值的史料,而历代学者对《朝野佥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历史和宗教原因。中东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挫折使伊斯兰复兴运动全面兴起;原教旨主义者对本土传统文化和宗教价值
党中央开展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是:“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使党员受教育,让群众得实惠的精神。如何
期刊
《云谿友议》,晚唐处士范摅着,其文之记载自玄宗始,终于僖宗乾符年间。内容所记多为文坛轶事,共六十五条,其中诗话居十之七八。作为唐代笔记中保存较为完整的着作之一,其以唐人说唐
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战争环境,让生活在该时期的诸子们不得不审慎地对待战争。士人知识分子群体挽救天下危亡的使命感和拯民于水火的责任感激励着他们从战争中吸取智慧,指导战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