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南宁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研究(1912-1978)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2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宁市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但一直到近代成为广西首府后才迎来了其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在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行为活动综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带有区域特征的城市空间形态。改革开放后南宁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但也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充分认识城市历史空间形态特征及其传承演进规律是保护和发展城市特色的前提。近现代是南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近现代南宁城市空间形态演进进行研究,有利于探讨南宁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挖掘南宁城市空间特色提供理论参考。本文结合南宁近现代的社会发展背景,将城市空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不同时间段的划分,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情况,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街道路网和空间句法数字化分析着手,对各时间段中南宁城市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南宁城市的空间形态发展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城市空间结构呈现为典型的单中心同心圆圈层模式,在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城市建设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波动不断的。近代时期南宁城基本维持了明清的城市形态格局,城市外围空间扩张有限,城市空间变化由政治影响和城市自组织发展相结合。城墙的拆除和新型功能要素的涌现使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产生了变化,城区内商业中心发生由沿江向内陆的转移。近代中期南宁曾进行过将行政区搬迁到商埠区的尝试,但因首府迁移和抗战的影响,这一尝试并没有对之后的南宁城市空间形态变迁产生具体的作用。解放后南宁的城市建设主要由具体的城市规划来指导,新的交通方式开始逐步影响南宁的城市空间发展,南宁城区范围迅速扩张,形成了以近代建成区为单一中心的的空间格局。朝阳路和邕江大桥的出现构成了新的城市轴线,邕江南岸得到建设发展,南宁城市空间形态进入了重构发展的阶段。文章的最后通过对南宁近现代各时间段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研究对比,总结得出了近现代南宁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自然地理、政治军事和经济技术等近现代各时期南宁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真实且清晰的还原了近现代南宁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与演进的历史过程。
其他文献
农村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未来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当前脱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弊端逐渐暴露的背景下,以土地流转为抓手,系统研究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及其减贫效应,对于加快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释放土地流转红利,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引导农户科学减贫,有效降低农户未来陷入贫困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体主要包括五部分: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老龄化问题已然成为人口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加,总抚养比持续下降,这样的人口结构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新中国第二次“婴儿潮”出生的人口,在这一时期进入了老龄化阶段,使我国由人口红利期向人口老龄化期过渡。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与全国相比,南疆地区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前提下快速推进,作为城市化基础建材的天然砂被大量开采。天然砂的不可再生性,大量开采会导致资源短缺、生态平衡遭受破坏,同时伴随砂子价格飞涨和品质下降等。寻求替代天然砂的细集料迫在眉睫,人工生产因此成为了必然选择。相比天然砂,人工砂具有原料来源广、绿色环保、价格经济以及国家政策支持等优势。但目前人工砂混凝土研究主要集中在石灰石人工砂,而卵石类人工砂混凝土研究鲜
工业废水一直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对工业废水的排放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废水治理技术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将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和零排放,实现绿色化生产,已成为未来工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工业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以沉淀法、吸附法、生物法、蒸发浓缩技术等为主,但是这些方法都难以达到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和零排放要求。近十几年来,随着新储能材料、移动储能技术和电动汽车的不断发展,对磷酸
降水在全球水循环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关键要素,作为流域产汇流过程的重要输入参数,数据质量对流域水文模拟的精度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获得一套具有高精度和时空特征分布均匀的降水数据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本研究以澄碧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降水质量提高的方法及分析其在时空上的精度。本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偏差(BIAS)、均方根误差(RMSE)、相关系数(CC)对IMERG卫星降水数据在
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选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该书以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
由于混凝土的脆性和重力坝的大体积特性,施工中受温度等因素影响,坝体不可避免会产生微裂纹,这些初始微裂纹的存在会显著降低坝的安全系数。在运行过程中,随着库水位的升高及外部荷载的变化,裂纹的存在导致应力集中,可能造成坝体开裂,影响大坝的安全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影响重力坝应力分布的因素除了自重、水压力、地震等之外,温度应力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外界温度与坝体内部温度存在温差,温度梯度的存在导致裂纹
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有机染料废液被排放到环境中,对水体及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污染。譬如人们使用的消毒剂或微生物鉴定菌株的显色剂等,其使用后产生的含结晶紫染料废水。甘蔗渣是由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等成分组合而成的天然大分子物质,其结构中含有羟基、羧基可作为吸附有机染料的活性位点。因此,甘蔗渣可作为吸附剂用于含结晶紫的污水处理。关于改性甘蔗渣的吸附研究较多,但对于改性甘蔗渣吸附结
河流是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地。监测是掌握、评估、预测河流水环境质量,预报河流污染的主要方法。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无线传感网络,能广泛适用于环境监测领域。河流水环境监测采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可以解决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实现实时、低成本、长时间、长距离的监测任务。为了解决河流监测距离长、网络稳定性差等问题,本课题采用了现代传感器、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设计了一套适用于
由于随着学前教育健康素养、食育素养的推进,作为食育的行动目标,3—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越来越被聚焦关注,同时儿童生命早期是决定其未来生命健康状况和能力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因此3—6岁儿童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既是食育核心素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健康饮食、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影响3—6岁儿童饮食行为的最原始生态环境源于家庭。故本研究在国内外儿童饮食行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家庭中父母喂养与儿童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