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不结球白菜晚抽薹性状的分子标记、遗传规律分析及其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与晚抽薹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SSR、ISSR、SRAP分子标记,利用不结球白菜晚抽薹品种Y5和早抽薹品种P120杂交的F2群体为材料,通过田间调查,采用极晚抽薹单株和极早抽薹单株分别构建晚抽池和早抽池,筛选了RAPD、SSR、ISSR、SRAP等引物。结果表明:在所筛选的182对SSR引物中只有一条引物DBC16在晚抽薹池中扩增出多态性片段LB,通过148株F2单株验证后,证明LB与晚抽薹基因紧密连锁,其遗传距离为5.7cM;而其他的四种分子标记均没有找到与晚抽薹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2.研究了不同抽薹特性不结球白菜品种在抽薹前后SOD、POD、CAT、PAL、PPO酶的活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抽薹过程中,4种酶的活性在不同品系中都呈现上升趋势,过氧化氢酶(CAT)在抽薹前有一个下降的阶段,随后开始上升。不同的酶之间上升幅度有所不同,同一种酶,不同品系间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过氧化物酶(POD)在品系间上升趋势差异较小,而多酚氧化酶(PPO)在品系间上升趋势差异较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在品系间差异次之。3.研究了抽薹期明显不同的亲本材料Y5、P120、R1、S1等配制F1,F2及回交世代组合,并对各世代的抽薹性进行调查研究。对试验结果进行正态检验和遗传模型分析,并通过最小AIC值法,选出最适遗传模型,同时进行了遗传参数的估算。结果表明,抽薹性遗传符合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D-2),多基因遗传率大于主基因遗传率,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比例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