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网——文化传播与利益攫取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看不见的网”为题,通过多个鲜活的案例,对媒介化生存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战略问题、跨文化传播与利益攫取问题进行新的跨学科观察与探索,提出了诸如“文化抗体”、“食物媒体”等新概念。“看不见的网”具有双重内涵:一是指人性这张“天网”,用以描述人性之网的内在整体性;二是指文化这张“人网”,用以描述人类通过传播自己的文化来实现对其他群体、对外部世界的利用与掠夺。文化之网不断被撒向人性之网,不同人类群体之间,利用人性之特性,相互利用、掠夺、征服,以服务于本族群利益。这正是当今文化传媒、文化产业的作用方式,它已经超越传统经济的物质主义追求,是一种基于人性的更高满足需要的经济形态,因此其心灵控制作用亦远更强大。   作者将人性研究作为所有方法理解、运用的基点,也是本文在方法论探讨中哲学的和思想的出发点。采取这样的思路,是因为作者认为,对于人性的合理认识,是理解人类一切文化因而一切物质-精神活动及其梦想的基本出发点。   论文提出,文化既是人性的体现,也是人与自我、与环境博弈的表达和中介。人类天性内在地浮现和存在于人的内在世界,但在对环境的适应和互动中,会形成什么样的中介即文化,并不完全源于内部的人性,而必然受到外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互动过程本身又受到各种反馈系统的影响。因此形成的文化在不同的地域时空、不同的族群及其组合当中,必为不同。这意味着,人性之网(天网)和文化之网(人网)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可资利用的空间;异质文化的传入——即两种“看不见的网”的藕合过程,在唤醒、诱导、满足受众之需求的同时,必为传播者(撒网者)带来种种利益。   基于上述观点,本文采纳关于人性起源和彼我张力形成过程的这一最新理论,而将其运用于文化传播之观念转化、利益攫取即产业功能之研究。基于这一人性研究理论,可以说,彼我张力乃是一切文化的真正渊源,也是市场(同样是一种文化)出现和存在之最根本原因;张力即市场之本源,市场是张力之补偿销解方式,是只有人类当中才会出现的一种文化。   同样重要的是,本文采纳了现代神经科学研究的一些前沿理论成果,将其转换应用于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领域。   文化的历史,从一个方面看,就是人性寻求表达的历史;在另一个侧面,则是运用可见的或不可见的工具系统向外部世界攫取、寻求人性满足的过程。除了使用各种材料制成的生产工具,后来,人们还使用看不见的工具——观念系统。这个过程就包括通过将自己的文化加以传播,——小到人群大到文明圈,来转换他者的利益观念,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多种方式,在各种不同的逻辑(包括现实的逻辑或虚拟的逻辑——观念乌托邦)支使下,达到相同的状态:以另类收获的方式,自愿放弃对特定财富的坚守。在全球化的时代,这一趋势可能会形成为新一轮的人类文化大互动过程,并对不具有经济强势因而话语强势的文化圈,构成生存威胁,乃至将其洗却甚或淹没。只有从文化生存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思索自身文化传播、文化产业大计,才能把握实质,提出合理的战略思维和现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为此本文研究的目标,重点在揭示文化传播何以能够利用“天网”(看不见的人性之网),构筑成为一张看不见的文化之网(“人网”),使文化的传播者最终成为利益的最大收获者。观念所到之处,构成的看不见的网,结点增加,范围扩张,利益或潜在利益得以增进。   文化产业实质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当作市场来开辟。文化产业的实质是一种精神产业,创造的文化符号必须是精神符号。这就使得各种传媒成为最迅捷有效的产业载体。因此本文在文化与传媒领域,选取文化传播在利益攫取过程中的实质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把握人类天性(天网)与文化传播(人网)所构造的攫能系统及其运转机制。文化之网与人性之网耦合,即构成利益转化过程,或更大范围的社会性的意识形态的征服过程。   这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的文化传播同现代经济社会、同产业过程密切结合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这种作用导致某种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化-产业精神化-精神商业化-商业观念化,和文化被约简为观念群、产品组的趋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处在这种趋势之中的文化产业在试图回应人性之种种需求的同时,试图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替代者,成为彼我张力的销解者。因此有研究者对这种趋势提出了“团体(公司)宗教”的概念来加以总结。   论文认为,媒体造就文化传播之功。文化产业的功能,乃是通过各种媒体对观念的积木式传播-重组过程,并利用“消费时态”要素,对内造梦想——构设、传播新的价值和崇高;对外造神话——解构母国以外受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形成文化殖民乃至文化颠覆的作用。这样一来,就可以解释何以文化产业得以在当代社会中,以种种形式迅速发展,而且越来越猛烈地攻占人们的精神空间,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空间(甚至对宗教的生存空间),构成巨大的挑战。   本项研究将检讨传统传媒(新闻媒体、影视媒体)、新型传媒(互联网络等)及本文提出的“食物媒体”(如麦当劳式流水线食品等)及种种文化商品在内的媒体方式下,通过文化传播的经济获利和政治侵蚀乃至颠覆作用;然而作为一种类似生物的系统,文化有其反馈和应激特性。因此本文提出探讨跨文化传播对受众文化的刺激及其文化抗体的产生,及在双方之间出现新平衡的问题。   总体来说,基于前人的多学科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本文从新的观察和研究视角与方法,寻求推进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的认识深度。作者认为,对于现代传播学与经济学、哲学、文化学、民族气质及文化战略的结合性问题研究,需要进一步推动其对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中的诸多相关学术理论、学术方法的借鉴与融摄;通过这种借鉴与融摄性研究,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分析与观察方法,这样才能从对方学科及多学科角度观察、发现所设定问题领域的价值。为此本文借助于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探讨新的研究途径,并提出了一些新概念,以期实现对文化与传媒及文化产业的实质性认识,在研究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资本构成的同时,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把握其文化殖民乃至文化颠覆属性。
其他文献
贾樟柯是第六代导演中最杰出的代表,他坚持以“历史的记录者”姿态拍摄电影,在国际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他的电影先后塑造了小偷、矿工、妓女、移民、下岗工人等一系列边缘人物形
艾米莉·勃朗特用埃丽斯·贝尔的笔名在1847年12月出版了《呼啸山庄》。笔者对贯穿小说的复仇情结印象深刻。论文主要对历史上复仇文学的渊源以及艾米莉对历史的继承进行研究
荷兰奈梅亨大学医学中心找来72名志愿者,让他们用40分钟时间记住90张图片。然后研究人员把这些人随机分成三组,一组不运动,一组马上运动,一组4小时后运动。两天后再测试,4小时后运动的志愿者记忆更精准,不运动或立即运动者的记忆力则没有这么好。  负责研究的吉扬·费尔南德斯说,目前还不清楚运动为何有加深记忆的效果。研究人员推测,大脑在记住新事物时需要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辅助,若
通过对国产 2 0 0MW汽轮机进行的真空变化试验确定了汽轮机的极限真空和真空变化通用曲线 ,借助于试验得到的真空修正曲线能较准确地反映机组的实际特性 ,对同类型机组有一定
摘 要:随着国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体育的教育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课改以来,各种学习方式相继涌现,而“小团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因为其高效性受到广大老师的青睐,如何能将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应用到教学中呢?结合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小团体”教学;教学实施  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小学体育教育更具高效性是每一个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小团体”这一教学模式在
什么是脑萎缩  脑萎缩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细胞死亡,脑的体积缩小和重量下降,分为弥漫性脑萎缩和局灶性脑萎缩。导致脑萎缩的原因很多,比较常见的一种是生理性因素,即随着年龄增大,部分脑细胞逐渐出现程序性死亡,这种生理性脑萎缩通常为弥漫性脑萎缩。另外一种为病理性因素,比如中风、脑外伤、脑缺氧、酗酒、甲状腺疾病,以及很多老人伴有的三高,都会导致弥漫性或局灶性脑萎缩,出现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理解思维能力下
前不久,52岁的蔡大妈发现自己的右眼上眼睑内眦角皮肤出现一块柔软的淡黄色斑块。“长了这么块东西,难看死了。”爱美的蔡阿姨立即去皮肤科就诊。医生仔细观察,此斑块呈椭圆形,稍稍隆起,与正常皮肤边界清晰。“这可能是眼睑黄色瘤。”皮肤科医生的一句话着实把蔡阿姨吓出一身冷汗。她立马问:“是良性还是恶性?”医生边让她放宽心,边解释道:“严格意义来说,眼睑黄色瘤不是肿瘤,因此更没有良恶之分。”  所谓的黄色瘤是
期刊
对不同结构的膜式壁炉衬进行了抗热震性试验 ,并进行了传热分析 ,提出了膜式壁炉衬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案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tests on different types of membrane wa
半数糖友死于心血管疾病rn临床显示,糖尿病患者是心脏疾病的高发人群之一,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心绞痛等心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为何如此“钟情”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