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之谓治”—荀子思想中“礼”与“人”关系重探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tao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思想中“人”与“礼”的关系是一个要点,荀学研究过程中的大部分分歧,都交织于此。本文意欲重探荀子思想中“人”与“礼”关系的目的,旨在说明,从“人”的规定性出发,如何呈现出“礼”所蕴含的道德、伦理规范,以及社会秩序结构的合理性。基于荀学研究的历史脉络,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始终存有进一步阐释的空间。因此,本文从原理化的角度,对荀子思想中的“人”与“礼”如何呈现出内在的和谐关系进行了再思考。具体而言,通过对荀学研究史的梳理,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对荀子思想的研究,基本在两大脉络中展开。一是宋明以来的“心性”传统,二是清末以来,对荀子之“礼”进行历史化、社会化的解读传统。在前一脉络中,基于宋儒对荀子“性恶论”的判定,“人”会与德性的自发养成产生冲突,进而“礼”也会被理解为外在的,对“人性”的社会化塑造。而这显然与儒家推崇的德性的自然生长相对立。而在后一脉络中,对荀子“礼”的思想进行社会化,以及历史化的解读,使得作为伦理规范的“礼”,在引导“人”进行现实伦理实践的层面上,得到了详尽的解读,但同时使得荀子思想中的“礼”展现出“客观”的面貌。而这种外在客观的“礼”,显然也与儒家特有的“礼乐”文化有所差别。因此,从先秦儒家的立场来看,如何凸显荀子思想中的“人”,在先天的意义上具有成就道德实践行为的可能性,以及由此保证外在秩序结构的合理性,就成为了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展现上述问题的面貌,文章首先重新设立了阐释荀子思想的参考背景。在先秦诸子对“治”的追求这一背景下,荀子自然也会从人的修为层面,以及外在社会秩序层面,设立相应的秩序原则。文章通过对荀子思想中的“礼”进行原则化的解读,以及在这一原则下,“礼”在作用于“人”后所应该展现出的理想秩序状态,明确了荀子要求“人”应该主动实现“礼”的秩序内容。然而,在现有对荀子思想解读的脉络中,无论从“人”的角度,还是“礼”的角度,都无法完全有效地论证这一过程。换句话说,在以上诉求的观照下,按照现有对荀子思想的理解,就会出现“人”与“礼”的紧张关系。故而,当从固有“性恶论”的角度无法对以上问题进行论证的时候,文章首先引入了荀子思想中“天人关系”这一更广阔的视角。在“天人相分”与“天人相参”的背景中,“人”显然具备着主动构建“治”这一理想秩序状态,以及主动践行“礼”的秩序原则的能力。事实上,荀子在《天论》篇中,确实也设定了“人”所具有的实践行为的意义根据,以及实践行为所需的生理资质。而这种实践行为的意义规定,显然由“群”这一概念来承担。在荀子思想中,“群”的概念并不单纯地指向现实的结群行为,而是一种基于亲属关系而呈现出的内在差序结构。同时,这种亲属关系与差序结构,也正是荀子思想中“礼义”的实际内容。在此基础上,荀子思想中的“性”也并非宋儒眼中的“人之为人的根据”,而是承担了规定“人”的生理资质的作用。通过对《性恶》篇的结构以及主旨进行深入考察,荀子的“性”具体对应为“知仁义法正之质”与“能仁义法正之具”。因此,当“人”具备了实践行为的意义根据,以及实践行为的生理资质。“人”所进行的现实实践行为,就不仅是达成“治”这一理想秩序状态的过程,更是主动践行“礼”秩序原则的过程。从实践过程自身来看,“人”通过“心”的自发性与自使性,获得了在现实中的主体能动性。其后,“人”又通过“心”在运行时所需要遵循的标准,在现实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彰显道德意义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在“心”的支配下,“人”所依次进行的认知之“辨”,以及言说之“辩”,就成为了建构“治”,与主动达成“礼”的实际步骤。其中,“辨”与“辨”在运作时所需要遵循的行为标准,就对应为“人”在伦理层面所应该遵循的“礼义”原则。而不同的“人”在共同进行“辨”与“辩”的行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不同实践能力与实践效果,就决定了外在秩序的差序结构。由此,“人”通过自发的实践行为,不仅养成了德性,还保障外在秩序结构的合理性。同时,基于以上对荀子思想体系的阐释,荀子更加夯实了自己作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历史定位,也由此彻底消除了人们怀疑荀子具有滑向“法家”倾向的顾虑。在具体章节中,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荀子思想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了本文之所以研究荀子思想中“人”与“礼”关系的背景,并提出在跳出“以孟观荀”背景的前提下,“人”与“礼”的关系如何重新界定的问题。第一章在详细回顾现有荀子思想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重新考察荀子所处的诸子时代,并提出了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荀子整体思想的核心问题——“治”。由此,为重探荀子思想中“礼”与“人”的关系奠定了基本参考坐标。第二章基于“治”对荀子思想的观照,从“礼”对“人”所呈现出的秩序原则,以及“礼”与“人”现实相互关系的角度展现出,造成所谓“人”与“礼”紧张关系的根源所在,并由此追问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性。第三章引入荀子思想中“天人关系”的内容,意图从这一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分别展现出荀子思想中“人”与“礼”更深层次的特质,以及二者与“治”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文章说明了解决二者紧张关系的着手点。第四章参照“天人关系”中“人”与“治”的关系,将荀子思想中“群”的概念解读为内化的差序结构,并以此作为“礼义”的实际内容。其后,通过对《性恶》篇的考查,荀子之“性”体现为对“人”的生理规定,即“人”所具备的“知仁义法正之质”与“能仁义法正之具”的实践资质。第五章基于前文展现出的解决问题的相关基础,“人”所进行的主动实践行为,不仅是达成“治”这一理想秩序状态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践行“礼义”原则过程,更是自发呈现“礼”实际内容的过程。
其他文献
<正>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这一年技术部将按照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的要求,深入贯彻两办《意见》,以做好档案科技管理和优秀档案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全国档案
乌镇戏剧节是乌镇旅业投资创办的文化旅游项目,至今已举办三届。乌镇戏剧节短期内在国内迅速引发的关注和讨论,令其背后的乌镇旅业也备受瞩目。近年来,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本科生能否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否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并达到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环节的目的,毕
金银花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材之一,绿原酸、异绿原酸是其中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作用。就其原产地山东和引种地黑龙江金银花叶中绿原酸和异绿原酸含量进行
《中国农业产业市场绩效研究》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为一般理论基础,借助于哈佛学派的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分析范式,在中国农业的功能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化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业生产活动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阻碍了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关人员研发了水工环地质勘查技术并
文章在生成语法的框架下对《汉语普通话的量词结构》(Classifier Structures in Mandarin Chinese)一书作介绍和简要评述。文章首先介绍了该书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然后对该书的
本研究主要应用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查阅大量资料,应用相关方法,对雅美鹿蹄草和鹿蹄草的生态分布、空间分布格局和鹿蹄草的形态可塑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为其互相理解设置了障碍,同时也催生了对于翻译的需求。在翻译中如何处理上述差异,是应该采用异化策略,让译文更贴近源语的表达,还是选择归化策略,让
曾几何时,当上私营企业老总是多少个体工商户梦寐以求的成就。然而,风水逆转,一些行业的私企老总趋之若鹜地把自己的公司又赶回了个体的圈子,这与国家助推个体转私企的潮流背道而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