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图像云检测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thylif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光学遥感中,云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物体是影响地物分析及遥感影像特征提取精度的重要因素,并对遥感图像下传数据的有效率产生较大影响。在Landsat 5和7的图像中云覆盖率可达40%,较高的云覆盖率会显著降低遥感数据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因此提高云检测精度对遥感影像的应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由于卫星数据传输的时间窗口只有5到10分钟,所以在卫星下传数据前对数据进行云检测预处理能够提高遥感图像的质量及传输效率。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设计出现小型化的趋势,限制了电子系统的算力和功耗,因此算力需求低的轻量化云检测模型十分必要。本课题针对云检测的不同应用场景,以语义分割为基础,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开展云检测的研究,分别实现了高精度及轻量化两种云检测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针对传统方法需要人工选取特征及无法端到端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残差全卷积网络的高精度云检测方法,能够实现对遥感影像云层目标像素级别的分割。该方法通过残差模块加深网络,提高网络表达能力。首先,编码器通过残差模块的不断下采样提取图像深层特征;然后,应用双线性插值进行上采样,结合多层次编码后的图像特征完成解码;最后,将解码后的特征图与输入图像融合后再次进行卷积,实现端到端的云检测。该方法的像素精度在Landsat 8云覆盖评价数据集达到93.33%,较原U-Net模型提高了2.29%,较传统方法Otsu算法提高了7.78%,实现了高精度端到端云检测;2.针对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算力需求大难以在移动端或嵌入式平台实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可分离卷积的轻量化网络,以降低像素级云检测方法的模型大小及运算量。该网络通过深度可分离卷积降低编码器及解码器的运算量,并使用有步长的深度可分离卷积代替最大池化以降低下采样带来的特征图信息损失。编码器不断对图像下采样得到不同尺度的特征图,解码器结合编码器的多尺度特征对图像进行还原,最终实现轻量级网络的端到端云检测。该方法像素精度超过90%,模型参数量及浮点运算数分别为原U-Net模型的12.4%及12.8%,在CPU上的推断速度约为原U-Net模型的5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残差网络的U-Net云检测模型具有检测精度高、误检少的优势,能够提供高精度的云检测结果;基于深度可分离卷积的轻量化云检测模型在检测精度只有小幅下降的前提下,降低了网络模型的参数量和运算量,提高了网络推断速度。
其他文献
神东公司上湾煤矿12206综采工作面是继补连塔矿22303综采工作面第二个安全顺利回撤的7m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本文拟从回撤通道支护、矿务工程、矿压规律、现场组织等方面进行总
<正>在高三后期有效地穿插"微专题",可以弥补传统的高三地理复习中的一些不足与缺陷。"微专题"教学注重知识的整合,突出以小见大;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教学设计,突出见微知著,注
会议
通过锅炉大渣的定期取样监测,进行锅炉大渣的外观形状的观察及含碳量化验分析,判断锅炉燃烧系统的设备运行状态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异常状况原因,以
为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提高企业生产率,以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本文基于互补理论阐释了分权决策模式转型提升ICT生产率效应的微观机制。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分权决策与
鹅黄色的墙壁,橙色的座椅,亮黄色的小餐桌,透过敞亮的玻璃门明媚的阳光洒进来,如此清静淡雅的好地方就是北京城的一家老字号小店--三元梅园.……
期刊
随着工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重金属进入生物体内会对机体造成很大的损伤。而GSH和MDA含量的变化可以直接反应生物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也可以间接反应生物的抗氧化程
飞行航线规划是保障飞机安全飞行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航线规划算法大多都运用于二维场景的规划,以及二维航线本身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局限性的问题,本文充分考虑三维空间中航线
由叠加型风险引发的重特大事故是当前应急管理的难点,在对叠加型风险事故进行管控过程中,面临着事故类型多样、风险因素繁多、风险因素评估标准不统一等评估难的困境。基于事故
贵州铜仁坝黄磷块岩矿床中富集放射性元素铀,目前还未有人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工作,且国内外针对磷块岩型铀矿开展的研究工作也相对较少,研究程度也低。因此,探究坝黄磷矿中
中国当今的经济在迅速发展,但其生物多样性遭受入侵物种的危害也日益加重。空心莲子草是严重危害我国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种之一,其强大的适应性和迅速繁殖的能力,导致本土植物种类锐减、航道堵塞、农田减产、群落物种多样性下降以及原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国内对空心莲子草的研究多集中于危害和防除方面,少有对不同生境空心莲子草进行比较的研究,而少数与此相关的研究也只阐明了其解剖结构的变化对比,对其适应不同生境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