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SD大鼠腹腔注射STZ建立糖尿病鼠动物模型,成模后分别于4W和12W玻璃体腔注射β-榄香烯,观察β-榄香烯对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的影响。分别采用HE染色、ADP酶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早期DM大鼠视网膜VEGF的表达情况,明确β-榄香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无特定病原体(SPF)级8周龄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150-20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一个月模型组(10只)和治疗组(10只)、三个月模型组(10只)和治疗组(10只)。适应性饲养1W后,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鼠模型。注射后24小时用鼠尾静脉采血法测量血糖,血糖值≥16.7mmol/L且连续4W以上视为建模成立,以后每周监测体重、血糖一次。对照组给予等量的无菌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腹腔注射。治疗组分别在建模后一个月和三个月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β-榄香烯2ul,注药后1W摘取各组大鼠右眼球,进行HE染色、ADP酶视网膜铺片,明确视网膜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并行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Blot测定早期DM大鼠视网膜中VEGF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一、动物情况
注射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率为97.5%,模型组大鼠均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典型症状,且体重呈下降趋势
二、形态学检查结果
1.组织学检查:
1.1HE染色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与人视网膜组织结构相似,内界膜清楚;神经纤维层较稀疏;神经节细胞呈单层排列,胞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较淡,排列整齐;内丛状层较厚、疏松,呈明显的网状结构;内核层由4-5层细胞构成,胞核稍大,染色稍深;外丛状层明显薄于内网层;外核层较厚,由8-10层细胞组成,胞核较小,染色深,排列较紧密;外界膜边界不清:视锥、视杆细胞层排列整齐;色素上皮层细胞由单层细胞构成。
糖尿病一个月,HE染色未见明显组织病理学改变。糖尿病三个月时大鼠视网膜变薄,外核层视网膜萎缩消失,内外核层融合,光感受器层消失,外层结构紊乱。
1.2免疫组化结果:
免疫组化图示正常大鼠视网膜未见VEGF蛋白表达。糖尿病一个月组至三个月组大鼠视网膜VEGF的表达量逐渐增加,一个月时主要分布于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和外从状层,随着病程的增加,大鼠视网膜VEGF的阳性表达位置也有所增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外丛状层和外核层均有较多表达。
2.ADP酶视网膜铺片:取每组大鼠血管铺片较清晰的5个高倍视野进行统计。正常对照组、一个月模型组和治疗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组成的毛细血管网完整,周细胞计数为(7.02±0.38),(6.79±0.87)和(6.97±0.5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三个月模型组和治疗组视网膜铺片在低倍镜下(×100)毛细血管网分布尚均匀;高倍镜下(×400)可见毛细血管管径不规则,节段性膨大与闭塞的无细胞毛细血管并存,周细胞核染色淡,略见肿大,计数为(4.87±0.25)和(6.09±0.32),显著少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三个月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视网膜组织中VEGF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组相比,治疗组中VEGF mRNA表达下调(P<0.05);
结论:
1.STZ可以有效地诱导SD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成功率达97.5%。
2.一个月时VEGF mRNA在SD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组织中均未见阳性表达,在三个月病程时见VEGF蛋白的少量表达和周细胞的减少。
3.β-榄香烯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VEGF的高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