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改变着她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这些变化作用于她们择偶过程中,会对传统婚恋观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目前,我国女性青年的初婚年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被社会公认的适龄女青年游离在婚姻殿堂之外,并形象地被称为“剩女”。“剩女”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新词之一,它特指现代都市中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相貌无可挑剔,因为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还未找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剩女”群体的客观存在,引发了大众媒体的热切关注,并在全社会产生广泛热议,甚至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
本文首先对“剩女”的基本现状及其择偶标准进行调查,将“剩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社会现状的分析,将其界定为具备高等学历、有稳定经济收入、有择偶意愿和明确择偶标准、生于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的“剩女”群体,并选取相亲活动中符合“剩女”条件的女性嘉宾做为调查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的方式对“剩女”的现状及其择偶标准进行调查统计,结合无结构访谈法对“剩女”个体心理和择偶态度进行分析,总结“剩女”的特点及其择偶标准的时代特征。最后,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剩女”群体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分析,对“剩女”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索,并对“剩女”现象进行思考。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这部分对整个研究的问题进行简要概述。首先对“剩女”的背景进行阐述,分析提出“剩女”在择偶过程中所面临的尴尬困境——待嫁而不嫁。然后用案例说明“剩女待而不嫁”的主要原因,借此反映中国“剩女”现象的产生。并提出对“剩女”择偶标准和“剩女”现象产生原因的思考。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本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简要回顾择偶标准的历史发展,对择偶相关理论进行总结。
第三部分,研究设计和调查分析。本部分首先交代本研究的研究思路,拟定调查问卷和访谈设计,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剩女”及其择偶标准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剩女”广泛的存在于社会之中,尤其是教育、经济更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她们普遍呈现出个性独立、工作稳定、融入城市愿望强烈的特征。
第四部分,“剩女”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主要从时代因素和个体因素两个方面展开,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原因阐述。结果表明,造成“剩女”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文化因素中的男大女小的观念使得女性大龄未婚显得有违常理,相比男性更易引起人们的关心和议论,形成社会热议的话题;制度因素的生育政策和教育政策,直接推迟了女性的初婚年龄,使得社会上未婚大龄女性人数增多;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高龄女性涌入城市,在各种传播媒体的作用下,“剩女”迅速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议题,引起广泛关注;最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女性,性格和思想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由此形成的婚恋观和择偶观为其成为“剩女”提供了条件。
第五部分,总结“剩女时代”将会带来的社会问题,并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剩女”现象和“剩女”的择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