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酸酯类降凝剂的分子设计、合成和降凝机理研究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7167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蜡原油在世界原油分布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含蜡原油的流动性在低温环境下会变差。在石油的开采、运输和炼制过程中,防止石蜡沉积,改善含蜡原油的流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在原油中添加化学降凝剂改善原油的流动性仍是目前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梳状聚合物降凝剂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的应用,聚丙烯酸酯类降凝剂是典型的梳状聚合物,其分子结构具有良好的可调控性。可通过改变聚丙烯酸酯类降凝剂中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的比例来改变降凝剂的空间结构,使其具有更好的降凝性能和适应性。本论文以丙烯酸十八酯为第一单体,分别引入马来酸酐、苯乙烯和醋酸乙烯酯为第二单体(极性部分)合成聚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共聚物(简称POA-M)、聚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共聚物(简称POA-S)和聚丙烯酸十八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简称POA-VA)。首先对即将合成的三种共聚物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性能较优的分子;根据分子设计结果进行POA-M、POA-S和POA-VA共聚物的合成;通过凝点实验评价合成的POA-M、POA-S和POA-VA共聚物的降凝性能;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合成共聚物对模拟蜡油和原油的结晶过程的影响;采用XRD衍射法和扫描电镜研究合成共聚物对石蜡的结晶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合二维相关红外方法研究合成共聚物的降凝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降凝剂分子设计。采用Gaussian09软件的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6-31G方法,对马来酸酐、苯乙烯和醋酸乙烯酯三种第二单体的结构与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特别是进行了极性分析,得到了优化后的分子几何构型和分子偶极矩等参数;其次,采用Gaussian09软件的从头算理论HF/3-21G方法对具有不同单体比(n(丙烯酸十八酯):n(第二单体))的POA-M、POA-S、POA-VA共聚物分子进行了结构优化与性能研究;再次,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的分子动力学程序系统计算和优化了共聚物分子在石蜡(110)面上的吸附能。以POA-M、POA-S、POA-VA对原油凝点的降低值为设计目标,以优化后共聚物的前线轨道能量、偶极矩和吸附能等结构参数为自变量,进行了降凝性能与结构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当n(丙烯酸十八酯):n(马来酸酐)为2:1(POA-M-3)、n(丙烯酸十八酯):n(苯乙烯)为3:2(POA-S-2)、n(丙烯酸十八酯):n(醋酸乙烯酯)为3:1(POA-VA-2)时,得到的共聚物对原油凝点的降低幅度可达最大,可以设计出最佳降凝剂的分子结构。2.降凝剂的合成。以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和单体摩尔比为影响因素,以胜利原油凝点变化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对POA(聚丙烯酸十八酯)、POA-M、POA-S和POA-VA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其中,单体摩尔比依据分子设计结果进行设置,最终确定了合成POA-M、POA-S、POA-VA共聚物的最优反应条件。POA-M-3、POA-S-2和POA-VA-2具有最好的降凝效果,与分子设计结果一致。通过红外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合成的共聚物分子进行结构表征,此结果与分子设计得到的红外谱图基本吻合。3.降凝性能评价。在加剂量为500mg/kg条件下,对合成的具有不同单体比的POA-M、POA-S、POA-VA共聚物的降凝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引入第二单体后的POA-M、POA-S、POA-VA对模拟蜡油和原油的降凝效果均优于POA。第二单体的含量对合成共聚物的降凝性能具有调控作用;随第二单体含量的增加,POA-M、POA-S、POA-VA的降凝效果先变好再变差;POA-M-3、POA-S-2和POA-VA-2具有最好的降凝效果。POA-M-3使模拟蜡油1、模拟蜡油2和原油的凝点分别下降了 28℃、25℃和16℃;POA-S-2使模拟蜡油1、模拟蜡油2和原油的凝点分别下降了 32℃、31℃和19℃。POA-VA-2使模拟蜡油1、模拟蜡油2和原油的凝点分别下降了 29℃、27℃和17℃。4.结晶性能评价。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添加了 POA-M-3、POA-S-2和POA-VA-2后的模拟蜡油1、模拟蜡油2和原油的析蜡温度和结晶焓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模拟蜡油1、模拟蜡油2和原油的析蜡点均降低,结晶焓减小,结晶过程变缓慢。POA-M-3、POA-S-2和POA-VA-2对析蜡点和结晶焓的降低幅度均大于POA。说明引入第二单体后,合成的共聚物对石蜡结晶过程的影响更大。5.蜡晶形态观察。通过XRD衍射法,研究添加了 POA-M、POA-S和POA-VA后的石蜡XRD曲线的变化规律,并与POA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第二单体含量的增加,合成共聚物使石蜡由正交晶逐渐向旋转晶转变。共聚物中第二单体的含量对石蜡的晶型转变程度有调控作用。通过扫描电镜,研究添加了 POA-M、POA-S和POA-VA后石蜡结晶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石蜡由原来紧堆的层状结构变成松散的片状或球状结构。6.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以模拟油中蜡含量为外扰,对添加了 POA、POA-M-3、POA-S-2和POA-VA-2的模拟油进行二维相关红外分析。结合同步相关图和异步相关图分析POA、POA-M-3、POA-S-2和POA-VA-2与石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马来酸酐中的酸酐基团、苯乙烯中的苯环、醋酸乙烯酯中的酯基与石蜡分子间都具有非常强烈的相互作用。这三种第二单体与丙烯酸十八酯共聚后,增强了降凝剂与石蜡间的吸附和共晶作用,宏观表现为合成的共聚物降凝剂使含蜡油凝点的降低幅度更大。本文成功地设计了具有良好降凝效果的POA-M、POA-S和POA-VA共聚物降凝剂的分子结构,分子设计目标与合成实验结果一致,分子设计为实验合成提供了正确指导。马来酸酐、苯乙烯和醋酸乙烯酯第二单体的引入改善了 POA降凝剂的降凝效果;马来酸酐、苯乙烯和醋酸乙烯酯的含量对共聚物的降凝效果具有调控作用;POA-M、POA-S和POA-VA对石蜡的结晶过程和结晶形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是POA-M、POA-S和POA-VA共聚物降凝剂改善含蜡油流动性的根本原因,该降凝过程遵循吸附-共晶理论。
其他文献
随着各国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天然气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逐步提高,这一现象在推行“以气代煤”能源战略的中国尤为显著,以普光、元坝和安岳(龙王庙组)等为代表的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的规模开发便得益于此。然而,中国海相地层地质构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海相天然气的生产开发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四川地区海相气田的大面积投产,部分早期生产井运行时间已达到5~10年甚至更久,套管在井下长时间的服役
学位
目前,油气开发的深井和超深井越来越多,随着井深的增加,井底温度不断升高,对钻井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井筒高温对钻井过程中钻井液的流变性控制、井筒压力控制、固井质量、井壁稳定性、钢材的热疲劳失效与腐蚀速率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掌握钻井过程中的井筒温度分布规律对于安全快速高效钻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直井和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的井筒温度分布,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总结了钻井和生产过程中计
学位
沪粤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4节“认识动能和势能”中有“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教科书中实验是通过木块被小球推动的距离来间接反映动能的大小,但是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发现该实验有些不足之处。笔者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优化改进,使得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期刊
与传统金属材料中原子的周期性排列不同,大块金属玻璃中的原子排列呈长程无序,短程或中程有序。由于其特殊的微观结构,大块金属玻璃通常具有比传统金属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例如:高强度、高硬度、高耐蚀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金属玻璃作为工程材料的前提,除了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如耐蚀性能、耐氧化性能等)。从宏观上看,金属玻璃的原子排列是长程无序的,不存在晶界、位错、层错等微观结
学位
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两端支承输流管道的稳定性和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了管道系统的横-轴向耦合运动和三维运动的动力学特性。重点考察了系统的静态和动态稳定性、非线性响应特性等方面内容,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论,发现了一些新的动力学现象,对工程中输流管道结构的合理设计和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完成的工作及得到的结论如下:(1)研究了两端支承输流管道横向运动的稳定性及非线
学位
微乳液作为一种由两种不互溶液体形成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在纳米粒子合成、含油污染物清洗、有机物的萃取分离以及微乳液驱油等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实际应用中要求微乳液能够在特定阶段实现快速的油水相分离,尤其是在萃取分离以及合成应用中。同时,微乳液是由多种组分构成的分散体系,应用后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对应用完毕的微乳液进行彻底的油水分离,以实现其循环利用也是十分必
学位
随着常规气藏资源的逐渐减少,低渗和特低渗气藏的开发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低渗气藏渗流过程受到“应力敏感”、“启动压力梯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其渗流机理与常规气藏相比更加复杂。其次,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由于钻井液的侵入、储层的酸化、压裂或气藏本身的特点,会导致气藏近井区和远井区的岩石和流体性质存在差异形成复合气藏。因此,深入研究低渗复合气藏气井的基础渗流理论,对更好地认识气藏渗流规律和产量递减
学位
随着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逐步向深部、裂缝性、深海等复杂地层迈进,钻井过程中国钻遇天然裂缝或产生诱导裂缝导致钻井液漏失等井下复杂事故频繁发生。裂缝性地层钻井液漏失在增加非生产时间和开采成本的同时,还可能会引起储层损害进而降低开采效果。井周裂缝作为流体流动的高速通道,高效稳固地对其进行封堵是解决钻井液漏失问题的核心。对于裂缝性储层,还需要控制封堵材料的侵入深度,以便于后期采用酸化等措施解除封堵与损害。开
学位
为推动“双碳”目标如期实现,我国积极推进火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的“三改联动”。然而国内诸多热电厂存在着类型多样的热电机组,运行人员往往依靠经验或者按平均分配方式在机组之间分配热电负荷,这些方式缺乏理论指导,全厂运行经济性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为此,本文以某热电厂联合运行的60MW双抽机组-抽背机组为研究对象,兼顾全厂经济性与机组安全性,围绕混合类型热电机组负荷优化问题开展了变工况联合
学位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引发学生持久深入的学习,成为热点和难点。本主题“气体的等温变化”的教学,通过创设丰富的真实情境,有序的问题链和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沉浸在科学探索中,引发持久深入的学习。学生经历真实的科学探究,推理论证,建构物理模型,质疑创新修正,形成问题解决策略,并迁移到新的复杂情境中去。本教学设计目标明确、体验真切、思维有序,凸显科学方法在物理规律探索中的重要地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