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碳排放、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o343243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多年来,世界各国都纷纷出台法规、政策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并将促进能源转型作为重要的能源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可再生能源法》的有力推动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能力也不断提升。在当前中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总和背景下,分析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考察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碳排放、经济增长以及就业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眼于分析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以及对就业人数和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全文共有7章内容,其中4-6章为重点。第1章为导论。该部分介绍了全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数据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2章为文献综述。该部分分别梳理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碳排放、经济增长相关的研究,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就业相关的文献。第3章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分析。分别介绍了国际、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并梳理了当前中国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第2-3章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基础,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即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展开研究。第4章实证检验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本章首先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影响本地和邻近地区碳排放水平的可能路径进行梳理,并提出本文的基本假设,然后检验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以及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的合理性,接着,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两条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最后,为了检验文章结果的稳健性,本章除了考虑将基准回归中核心解释变量“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替换为“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以外,还验证了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可再生能源发展对本地以及邻近地区碳排放的影响。第5章实证检验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本章首先梳理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经济增长非线性影响的作用机制以及门槛机制,然后,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动态面板数据门槛模型,采用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可再生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区的差异。第6章实证分析可再生能源发展对就业人数和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本章从微观企业层面出发,以微观企业中的可再生能源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可再生能源生命周期中的技术创新作为切入点,考察可再生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文章根据动态劳动力需求模型,采用系统GMM估计,深入细致考察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就业的直接影响以及在考虑企业成长性后的间接影响,并区分不同地理位置、不同企业所有制属性以及不同可再生能源行业,进行异质性分析。更进一步地,为了考察这种影响的特殊性,本章还另外再选取传统能源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发现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传统能源技术对就业的不同影响。第4-6章的实证分析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中国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第7章为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章总结了全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如何进一步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促进经济增长与提升就业质量的启示建议,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1)文献分析法。本文在第2章文献综述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学术文章、学位论文、国家政策文件、统计年鉴等文献资料,对学术界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归纳总结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以及结论。此外,第3章专门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系统梳理了中国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的变化,这对文章相应的政策建议的提出以及未来指导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发展,大有裨益。(2)计量分析法。本文针对不同的研究主题与数据特点,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计量方法。在实证检验可再生能源发展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碳排放的影响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在考察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时,采用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在考察可再生能源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两步系统GMM方法估计。(3)整体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本文在考察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时,分别选取了不同的指标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碳排放水平进行衡量,并比较不同指标下的参数估计结果;此外,文章还比较了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本文在考察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时,将全部样本分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影响的异质性。本文在考察可再生能源发展对就业人数和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时,比较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就业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更进一步地,文章还考察了不同所有制属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就业的异质性影响。这种整体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本文的研究内涵,使得本文的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稳健性。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三类结论:(1)可再生能源发展对CO#、人均CO#排放量的直接效应系数显著为负、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可以显著降低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碳排放量。无论是以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还是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进行衡量,上述影响都成立。在邻接矩阵、基于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以及地理经济组合空间权重矩阵下,可再生能源发展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依然显著。(2)可再生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能源消费强度门槛效应、城市化水平门槛效应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门槛效应。当能源消费强度值小于临界值时,影响显著为正,超过临界值后,显著为负。这意味着在能源使用效率较高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会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当城市化水平处于较低门槛区间时,可再生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当城市化水平处在较高门槛区间时,影响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仅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临界值时,可再生能源消费可以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上述非线性影响在不同区域存在着异质性。(3)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就业人数和就业技能结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所有制属性、地区以及行业的异质性。进一步地,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与传统能源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不同。传统能源技术对就业人数、高技能劳动者、低技能劳动者的影响显著为负,对就业产生了“替代效应”。传统能源技术对就业的影响,存在着企业所有制属性和地区的异质性。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1)继续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鉴于本文检验了可再生能源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可再生能源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相结合,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2)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的支持力度,鼓励可再生能源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促进其成本进一步下降。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特点,如采取区域可再生能源技术合作、推进技术示范区建设等有效措施,从而不仅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扩散,还可以协助降低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周围地区碳排放水平。(3)鉴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经济增长以及就业的影响都存在地区异质性,中西部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明显,更应该鼓励、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可再生能源企业重视、增加技术创新,但是又考虑到中西部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企业发展不足,研发支出总量不高,因此,建议对中西部地区的可再生能源企业给予更多的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支持,从而助力中西部地区的可再生能源企业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探索一个新规律。综合现有的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碳排放影响的文献和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考察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的文献,本文发现现有文献在考察碳排放影响因素时,要么忽略了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运用普通计量方法考察包括可再生能源消费等因素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要么考虑了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并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但是基于数据的易获得性,均采用发达国家数据为样本。迄今为止,还未有文献基于中国省级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探索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碳排放的影响。本文通过手动、逐年份收集中国省级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一个关于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影响邻近地区碳排放的新规律。(2)采用一种新方法。在考察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有学者运用线性模型,也有学者探索了二者之间非线性关系,但鉴于数据的不易获得性,这类文献以OECD国家为样本。一方面,针对其他国家样本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研究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近些年虽然也有学者探讨了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但他们运用静态面板门槛模型,忽视了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首次尝试将目前在其他研究领域已发展成熟的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运用于分析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济效益问题,可以很好得解决变量间的内生性。(3)选取一个新切入点。在分析可再生能源发展引起的就业变化时,已有的文献分别是选取可再生能源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作为切入点,研究在某一生命周期环节,某一国家或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由于波及到可再生能源行业、产业链相关行业甚至整个经济体系,从而带来的就业人数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综合来看,可再生能源生命周期大致包括前期投资、研发设计、建设安装、运营维护等环节。目前的文献较多的是选取可再生能源生命周期的建设安装以及运营维护环节作为切入点,也有少量文献选取可再生能源生命周期的前期投资环节作为切入点,考察可再生能源发展对就业的影响。而以研发设计或者技术创新这一环节作为切入点,研究可再生能源发展对就业影响的文献还是空白。本文将从微观企业层面出发,以微观企业中的可再生能源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可再生能源生命周期中的研发设计作为切入点,考察可再生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并检验这种影响在不同地理位置、企业所有制属性以及行业的异质性。本文对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效益的实证考察,极大地丰富了当前的文献。
其他文献
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从而发挥功能。近年来研究表明,除了通过配体-受体途径发挥生物学功能外,少数细胞因子还具有直接的抗菌功能,这类特殊的细胞因子被定义为“kinocidins”,它们能辅助机体有效清除感染部位的病原微生物,是新型抗感染药物研究的热点。到目前为止高等哺乳动物报道了多种kinocidins,主要包括部分CXC型、CC型趋化因子和白介素
学位
众所周知,房价的剧烈下跌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动力。在2008年之后,国外学术界研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市场的经典文献层出不穷。但是,在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时,不能照搬这些有关美国等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的研究框架,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政府具有更强的干预房地产市场及其关联市场的能力;其二,中国特色的土地国有制度
学位
开放是中国经济的鲜明标识。全面开放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鲜明特征。“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全面开放发展的核心内容。本文研究共建“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首先梳理了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文献,阐述了有关经济增长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一带一路”建设影响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思路框架。在理论分析之后,本文从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数量、经济增长质量和包容性增长三个层面对共建“
学位
“就业乃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稳定之基”,作为人口大国,稳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历来是我国政府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社会保险目前仍然面临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普遍较高和社保基金收支失衡问题日益严重的两大困境。面对新冠疫情冲击,社保缴费率降低增加就业,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员工收入的提升提供了保障;退休年龄延迟通过增收减
学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采取了“四万亿”刺激措施,实体复苏迎来了“V”型反转,但短期财政刺激之后,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移,近年来进入了“新常态”和“L”型发展阶段。然而,在经济增长“L”型阶段,中国的金融业却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时代。2010年中国投资管理业务总规模仅13万亿,到了2020年投资管理行业的总规模就已突破百万亿了。同时,中国的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6.0%上涨至
学位
汇率变动一直是学术界和决策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致使国际政治、经济等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经济全球化遭到破坏,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放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给我国外贸环境带来了严峻考验。与此同时,我国外贸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风险,而最常见的是汇率风险。汇率作为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交易的中介,当汇率发生变动时,会引起
学位
企业融资困难、信贷配给低效一直是困扰新兴经济体的严峻问题。而中国的特殊国情——国企私企二元经济——为信贷配给这一问题增加了新的困扰。本文从信贷歧视、抵押贷款的角度,探究信贷配给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信贷配给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本文认为银行作为信贷配给重要的中介,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政府隐性担保扭曲了银行对于国企贷款风险的判断,这造成了信贷歧视;另一方面,贷款中的抵押品要求降低了银行调查
学位
长期以来,财政和金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认定的“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后者一直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的宏伟目标和“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这就要求财政与金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更加紧密联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讨论如何建立现代财税金融制度的过程中,财政与金融关系就是一个必须厘
学位
近年来不断放缓的经济增长速度预示着我国经济在面临着多方面的严峻形势下,步入了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当前,经济发展更注重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改变,增长动力也显现出多元化态势。在这一背景下,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目标,有效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将人力资本服务作为一项产业。考虑到我国正全力推动经济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高科技驱动转变,人力资本作为推动经济
学位
适当的制度是使一个国家走向富有的基本前提。现实地看,作为一种基本经济制度安排,以将资本从拥有剩余资金的家庭或企业转移到缺少资金但可进行高效投资的个人或企业为目的的金融体系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或“大脑”),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协调功能。因此,拥有一个运转顺畅的金融体系,将资本导向其最能发挥效用的领域应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走向富裕的关键一环。在金融影响经济的众多理论分析中,最为关注一点应该是金融(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