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止2020年9月,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推广到21个省份,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即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域经济效应)已经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域经济效应还受到新经济地理学、国内垂直专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域经济效应,并分析新经济地理学、国内垂直专业分工等因素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域经济效应的影响,对于完善自贸试验区产业与空间布局、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已有文献聚焦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属地省份经济效应的研究,鲜有关注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其他区域经济的影响,并且大多局限于理论分析,与其直接相关的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仍没有拓展开来。鉴于此,本文首先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和代表文献,探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域经济效应、异质性以及区域经济效应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说。在此基础上,建立计量模型,对省级、地级市两个层面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并使用空间差分模型对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个体效应分析。在理论层面,首先分析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对经济增长及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机理,具体如下:(1)自由贸易试验区能够通过进出口贸易、FDI和产业集聚等对经济增长及经济周期同步性产生影响。(2)自由贸易试验区产生的区域影响范围和辐射能力可能存在区域异质性。由于东部地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属地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因而东部地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其他区域产生的影响可能更大。(3)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域经济效应还可能存在分工特征的差异,即同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属地省份(城市)间产生的经济效应可能更强。(4)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产生的区域影响还可能存在空间衰减特征,根据集聚外部性理论,自由贸易试验区产生的区域影响在理论上会呈波浪状态势,随着距离的增加,其产生的作用可能会逐渐消失。在经验层面,首先测算省级、地级市两个层面的经济周期同步性水平,引入价值链贸易并将其运用到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效应的评估当中,在此基础上,构建本文的计量模型。基于2002-2018年中国30个省份、2001-2017年89个较大经济规模地级市、2002-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市两个层面的三套面板数据,考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域经济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省级层面的结果表明:(1)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显著降低了与属地省份的经济周期同步性;(2)空间布局的检验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产生经济效应的影响范围介于1000-2000公里间;(3)区域和分工特征视角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同板块(梯队)间产生的负向作用要大于不同板块(梯队)间;(4)进一步分析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属地省份与(非)自由贸易试验区属地省份间均存在转移效应,同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属地省份间的挤出效应更为突出;(5)拓展分析发现,在考虑了双边经贸合作关系的情况下,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显著降低了其他省份的实际GDP增长率,中、西部等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负向挤出效应更为突出。(2)地级市层面的结果表明:(1)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显著降低了属地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周期同步性;(2)异质性检验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同板块间与经济周期同步性的负向作用要小于不同板块间,而在同省份间与经济周期同步性的负向作用要高于不同省份间;(3)进一步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属地城市与(非)自由贸易试验区属地城市间都没有形成经济的创造效应,相互间竞争的转移效应更大;(4)拓展分析发现,引入可随时变的空间因素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经济周期同步性显著负相关,并发现这一负向效应主要来自第三批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3)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经济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1)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域影响范围呈波浪状态势,随着距离逐步增加,区域影响效应会随之消失;(2)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经济效应还受到国家级高新区布局的影响;(3)东部地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经济效应具有滞后性,而其他地区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4)东部地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园区规模对经济增长有激励作用,而其他地区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5)其他因素的检验发现,区位因素和政策导向都是影响自由贸易试验区发挥经济效应的重要因素。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并对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本文的研究仍然是基于宏观层面的分析,有必要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研究深入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园区内部的产业、企业等微观层面的分析才能得出更为精准的结论,从而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政策依据。未来如能获得自由贸易试验区园区的微观数据,本人将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