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正义观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114292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义”思想贯彻在整个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思想体系之中,贯穿在他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整个过程之中。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并没有通过专门的著作或章节来着重阐述他们的正义思想,但并不由此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自己的正义思想。本人经过仔细深入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后,基本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从抽象意义上去谈及正义,而主张从历史的社会现实中去考察、判定正义。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选择的不是就“人之权利”与自由主义者展开论战,而是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生产中,寻找到资本主义非正义的总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度。
   可以明确地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体系中,不仅有关于正义的思想,而且他们的正义思想与其整个思想体系一样,具有科学性和体系性。马克思恩格斯正义思想的形成有其思想源头,也有直接的理论来源,更有现实社会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思想也如同他们的其他社会理论一样,是在贯彻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过程中,逐步探索而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正义思想,其关注主题是人和社会,而非抽象的理念,因此他们的正义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人或社会的正义,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正义,是人的主观符合外在客观的正义,是与社会生产方式的相适应、相一致。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思考正义的方式不能仅仅在抽象中,虽然正义观念本身是一种抽象的产物,而应该深入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之中去研究,最根本地讲就是要从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中去发掘其深刻的秘密。可以这么说,是否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相一致是衡判社会各项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或伦理道德等的正义性的根本坐标。可见,正义是对各种制度、权利、道德和其他观念的更高抽象,更高正义是对社会应然状态(理想状态)的追求,所以是否正义是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然而,判断就需要一个标尺,衡判正义的标尺不同,自然其就会形成不同的正义观。马克思正义观的标尺确定为社会的生产方式,这决定了他的正义是现实社会的正义,是现实人的正义,是具体的、历史的。马克思恩格斯极力批判资产阶级基于人性论基础上的抽象正义观,原因就在于人性论谈及的“自由”、“平等”是抽象层面的,是脱离现实社会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是历史的正义观,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反映现实社会历史的正义观念也是必须不断发展着的,所谓“永恒真理”、“永恒正义”都是抽象思辨者的妄想。所以马克思正义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正义,人们从此种历史的发展中,就会破除掉对“永恒真理”的崇拜。在马克思眼里,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正义观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而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的科学性还在于他们并没有完全否定近代资产阶级正义观的历史正当性。在他们看来,近代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正义观也正是欧洲封建社会末期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资产阶级要求权利的真实写照,只不过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家借用了“普遍的”人性来作为反对基督教教义的切入点而已。自由主义的“自由”和“平等”相对于封建贵族的特权和教会的神权来说,当然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历史是社会的历史,也是辩证的历史,因此,马克思正义观是社会历史性与历史辩证性的统一。
   本人为了能够实现对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准确解读,所以除了细心研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手稿原著之外,还追求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国内外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正义思想的成果材料。在以原著为基准,外加吸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后,本文基本达到了对马克思正义思想较为全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达到了对马克思正义观本质的准确把握。马克思正义观的实质即是指历史的正当性。所谓正当即是对社会事件、社会制度或社会道德等的“应然态”的价值判断,而判断就需要一个标准或日尺度,尺度的不同就形成了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正义观念。马克思正义观坚持历史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尺度来作为衡判社会正义的尺度和坐标。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社会正义的观念也必然要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没有永恒的正义真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必然。正义是人的正义,而在阶级社会里,人由于社会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等的不同被分为不同的阶级,因此,正义具有阶级性,是历史的统治阶级的正义。
   二、基本厘清了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轨迹。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经历了思考正义的困惑苦恼时期、对自由主义正义的法哲学批判时期,进而转向政治经济学展开对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批判,最后才得以完成自身向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转变。同时,必须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自由正义观进行批判的时期,也是他们指导和直接参与工人运动的时期,因此,马克思正义观一开始也就有了革命的气息,并深刻地浸透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正义图景的预设。马克思正义观的科学性不仅仅在于能说明过去的社会历史,还能指导未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因此,马克思正义观没有过时,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价值观并不是“历史的终结”,而也只是历史的过程。
   三、准确揭示了西方各种正义观,尤其是近代自由主义正义观的理论缺陷。马克思恩格斯前后的西方各种正义理论,都具有其历史的正当性,所以也才有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可能。而他们的正义观之所以具有正当性,是因为符合了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而这是那些正义理论的提出者们所未能洞见的。直至马克思历史正义观诞生之前,西方学者论证自身正义思想时,几乎都局限于理论的抽象思辨,这与他们信奉历史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四、准确寻找到了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正义观的路径和原则。本文将这种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历史正义观称为“社会主义新型正义观”,因为我国所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没有现成可供借鉴的经验,是全新的事业,是全新的道路。建构社会主义新型正义观的路径,综合起来讲,有两条: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历史正义观作为指导指南,二是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产方式为根本坐标。通过仔细而全面的研究论证,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正义应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社会贡献为衡判尺度的新型正义。在我国现阶段,讲求社会贡献和追求共同富裕,都具有历史的正当性,都必需被包含在新型正义观的建构中。
其他文献
本文是一篇研究马克思早期宗教思想的论文,以马克思1841-1844年写作的文章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当时马克思所处的理论背景,社会背景,立足于文本本身,努力尝试对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做一个较为具体的说明,令人们对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做到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能够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一个较为生动圆满的图景,这是本文立意的所在。为何选择马克思的宗教观作为研究对象?一提到马克思的
学位
“生产关系”范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但是马克思从未在他的著作中明确定义过“生产关系”。正因为如此,“生产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津津乐道的学术话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哲学的贫困》的文本解读,来梳理早期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基本内涵,进而讨论“生产关系”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全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通过对各学者的文本梳理,揭示对《哲学的贫困》中的
在当代物理主义背景下,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理因果性问题--因果排斥性问题成为当前流行的各类非还原物理主义理论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金在权提出的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揭露了非还原物理主义蕴含的内在矛盾,同时他提出了条件还原主义作为解决心理因果性问题的物理主义形式。然而,随附性论证的内在结构是否协调一致,它是否能够成功地应对各类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回应,以及条件还原主义是否能够白洽地解决因果排斥
学位
自古以来,最使人感到诧异的就是天。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对天感到敬畏、崇拜与钦佩。笔者也是从小对天怀有一种热烈的追求。这种追求让我不断地观察天、天道与宇宙,不停地寻找对天道和宇宙既美丽又精确的解释。在寻找关于天道、宇宙最根本的道理的过程中,我很早就发现了中国哲学的明珠--《周易》。自从第一次接触《周易》到现在已经过了20多年,我才进入最适合我通宇宙“神明之德”的门。这本书的意蕴深厚与渊博,作为
学位
安乐死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道德伦理和实践问题。因此,在哲学和伦理学视野中对当代安乐死问题的探讨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生命尊严与安乐死问题研究”就是力图以当代安乐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主线,在伦理学和哲学的视野中对安乐死与生命、与尊严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深层次的考察。  本文由导言和五章组成。  在导言部分,作者提出,在当前的生物技术时代,关于安乐死的讨论已经实现了由问题
学位
化石燃料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全球的碳排放量在近十年内增加了13%,其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长率高达25%。具体到北京市,其交通工具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8.8%,庞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使人们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全面推进低碳交通是北京市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以北京市低碳交通为切入点。首先,论述了北京市低碳交通建设现状。其次,详细分析了北京
学位
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剧暴露了绿色文化传播的不足,这种不足又反映出传媒所受到的制约。本文以新闻学、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成果和基本原理为支撑,以期对大众传媒在绿色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证和研究。文中首先引入绿色文化以及绿色文化传播的概念,并对绿色文化传播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然后对绿色文化传播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媒体在绿色文化传播中应起到的责任进行了深入概括。其次,深入分析大众传媒在绿色文
现代性的道德论证驱逐了中古时期以外在神性为终极权威的道德根基,将道德规范之普遍有效性的合理证明转向人的内在本性即主体理性的基础上。然而,这种出于自我中心主义视角的主体性原则,即由唯我论的方法论前提所确立的理性观念,从一开始就隐含着主客二分式的致命缺陷,以至于在理论的逻辑推演和现实的经验实践中,人的主体理性与理性主体均渐渐走向畸形的异化和没落的黄昏,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道德多元论的“诸神之
20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在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信技术使人与人之间交往变得方便快捷,计算机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让人们做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不敢或不能做的事等等。但是,信息技术带来的除了美好的生活,还有大量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犯罪问题。  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犯罪的表现、特征等进行研究,以马克思技
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否具有客观规律,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般说来,在马克思之前,坚持历史发展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不同的思想家立足于不同的视角与出发点对人类历史进行阐释,从而产生出神学历史规律观、自然主义历史规律观、思辨理性历史规律观等几种观点。而近代以来,否定历史规律的思想逐渐成为一种主导倾向。其中批判的历史哲学家用价值的原则将历史与自然划分开来,坚持社会历史领域不存在类似于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