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及邻区寒武系苗岭统微生物碳酸盐岩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oku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豫西及其邻区寒武纪苗岭统中的微生物碳酸盐岩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包括凝块石、均一石、叠层石、核形石和微生物碳酸盐岩复合体等,多以生物丘的形式产出在淹没不整合型三级沉积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和强迫型海退体系域,为相对海平面下降阶段的沉积记录,代表着较为壮观的沉积学现象。一般而言,较厚的微生物席形成凝块石和均一石,而较薄的微生物膜或微生物席形成叠层石和核形石。微生物的建造作用可以从以下地质记录中推断出来:①与众不同的丘状、穹窿状等宏观形态;②整体的沉积构造;③保存的微生物化石和钙化的微生物席及其残余物;④SEM下可见纳米球粒及蜂窝状、针状、板状或片状等构造;⑤微晶灰岩结壳和不规则的外膜;⑥被捕获的沉积物。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及其主导的生物丘内保存多种类型的钙化微生物化石、钙化微生物席及其残余物,包括葛万菌(Girvanella)、束线菌(Subtifloria)、基座菌(Hedstroemia)、附枝菌(Epiphyton)、肾形菌(Renalcis)、波托菌(Botomaella)、直管菌(Ortonella)和“石松藻状”(Lithocodium)的钙化蓝细菌菌落残余物等,说明了这些微生物碳酸盐岩是由蓝细菌所主导的生物膜或微生物席复杂的钙化作用产物。在构成微生物碳酸盐岩及其主导的生物丘中的致密泥晶和微亮晶组构中,还发育球粒、底栖鮞粒、皮壳粒及凝聚颗粒等多种生物成因颗粒类型,代表着复杂的微生物活动特征,反映了微生物席内碳酸盐颗粒的多样性。底栖鮞粒的形成与EPS的降解有关,是方解石海中微生物席内微生物碳酸盐沉淀的产物。泥晶套成因上与微生物膜的钙化作用有关。星散状分布的黄铁矿晶体或颗粒以及局部集中发育的雾心亮边的白云石晶体,表明微生物沉淀或早期石化作用在成因上与降解EPS的硫酸盐还原反应的相关性,说明SRB等非光合作用细菌和异养细菌可能在促进碳酸盐沉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所有的微生物过程都需要详细解释,而目前的研究仅触及冰山一角。如何解释微生物席的钙化作用机制及其内部的生物颗粒成因将是未来最大的挑战。
其他文献
Bangangté地区玄武质熔岩,位于喀麦隆火山岩带中部的西喀麦隆高地(Bambouto,Bamenda and Oku山)的Bameleke高原内。研究区地理范围为东经10°19’00"-10°49’00",北纬 4°00’00"-5°35’00",平均海拔1400m。其北部为Bambouto山,Bamenda山和Oku 山,西南部为Manengouba 山,西部为Bana和Mbo平原。本文运用
元坝气田的主力储层是二叠系长兴组礁滩相碳酸盐岩。气藏中部平均埋深6600m,白云岩储层平均孔隙度约8%,最大孔隙度可达23.96%。在埋深条件下发育如此优质的储层,与传统认识上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规律有所不同。在深部碳酸盐岩储层成为油气勘探新热点的大背景下,无论是理论发展的要求还是勘探实践的需要,对于深部优质储层发育与保存机理的研究都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元坝气田长兴组深部优质储层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
在碰撞带,岩浆作用中富集成分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可以为俯冲和碰撞相关过程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深入的认识。但是,要确定这些富集成分的起源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了西藏南部拉萨地体东段林子宗火山岩(LVS)四个与印度河—雅江缝合带具有不同距离的剖面和拉萨地体西段一个剖面为研究对象,展开了详细研究并报道了系统的数据。在拉萨地体东段,本文报道的林子宗火山岩可以被分为两组:钙碱性Group
华北奥陶系牙形石丰富,其中上奥陶统动物群特征表现为浅水-暖水型牙形石动物群。本文对华北西北缘内蒙古大佘太地区上奥陶统白彦花山剖面进行牙形石采集和研究,获得1215枚牙形石,共计17属43种,并建立了 1个新种Tasmanognathus coronatustus n.sp.。根据所产出的牙形石动物群延限,笔者共划分出三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Belodina confluens 带,Yaoxi
岩浆作用在地球与岩石圈物质分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岩浆生成、运移至最终侵位,众多演化过程均参与其中,如源区物质的部分熔融、演化过程中的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及不同岩浆之间的混合混杂作用等。岩浆作用过程的复杂性反映在岩浆岩复杂的地球化学组成变化中。而关于岩浆过程中何种作用才是控制岩浆岩地球化学组成的首要因素,一直是地质学界争论的焦点。由区域强烈岩浆作用形成的成分复杂的巨大杂岩体是研究该科学问题的极佳
燕山褶皱-逆冲构造带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属于典型的陆内构造变形带。自中生代以来,燕山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其中早白垩世之后全面处于伸展构造背景的观点己广为接受,但中三叠世-中晚侏罗世的构造性质及构造演化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山间盆地内的沉积地层记录了区域构造活动历史,开展盆山系统沉积学及构造学研究是揭示燕山构造带中三叠世-中晚侏罗世构造变形机制、演化过程及大地构造环境的有效手段。本次研究选取燕山构造
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
本论文主要围绕“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成矿系统”这一重要科学问题,重点选择了内蒙古地区新发现的维拉斯托锡和铜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其矿化特征以深部的蚀变斑岩型、岩体上部的热液角砾岩型、岩体内部及近端云英岩脉型和岩体稍远端的热液脉型矿化为主要特征。由斑岩体至外围依次为Rb-Li-(Sn)、Sn-(W-Cu-Zn)、Cu-Zn-Ag成矿,蚀变组合分别为钠长石-钾长石-白云母、白云母-石英-伊利石、石英-
华北中北部位于华北克拉通中央造山带与西部板块孔兹岩带的结合部位,构造历史复杂,是研究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对于该区域的古元古代构造演化尚未有较全面的、一致的认识。对怀安地区TTG片麻岩和花岗岩类进行锆石U-Pb测年、Lu-Hf同位素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进行测试分析,研究表明:怀安地体古元古代主要经历两期较长的岩浆活动:2.6-2.2Ga和1.9-1.7Ga。在2.6-1.7Ga时期,为东部板
满洲里地区与著名的俄罗斯斯特列措夫铀矿田及蒙古的多尔诺特铀矿田同处于中蒙-额尔古纳前寒武纪中间地块上。该区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岩浆作用与区域铀成矿关系密切。本文以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与铀成矿关系为主线,开展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岩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总结研究区铀成矿规律并分析成矿前景。厘定了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期次、岩浆岩成因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满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