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腿滚动式奔跑机器人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

来源 :北方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ame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轮腿复合式机器人比单个运动机构的移动机器人有更高的性能,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本文所设计的六腿滚动式奔跑机器人是一种轮式腿型的复合式机器人,但其奔跑运动是交替支撑和弹跳飞行的过程,可以将其视作双足仿生机器人的奔跑运动。本文以经典的弹簧负载倒立摆为简化依据,将多自由度、复杂的机器人系统解耦为俯仰和横滚两个方向上的运动,用拉格朗日法分别建立动力学模型,并在两个运动方向上的平衡点处对其进行了线性化,之后转化为状态空间方程,对两个标称系统进行了可控可观性分析。针对欠驱动六腿滚动式奔跑机器人的控制问题,考虑存在外部干扰和模型参数不确定的影响,基于动力学模型,在机器人俯仰和横滚两个方向上分别提出了鲁棒H_∞最优和滑模变结构的控制策略。针对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弹性腿的长度变化情况,在俯仰方向上设计了鲁棒H_∞最优控制器用以补偿机器人模型中的参数不确定性,在横滚方向上设计滑模变结构控制器以提高机器人的快速响应,通过MATLAB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可对外部干扰进行有效抑制。为进一步对所设计的控制器进行性能分析,本文结合MATLAB和ADAMS对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行了联合仿真。首先对MATLAB、Simulink和ADAMS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机器人控制系统框图;其次,在ADAMS中建立了机械系统,在MATLAB的Simulink中搭建了控制系统,通过设置合适的仿真模式和交互时间对该机器人的奔跑运动进行了联合仿真,进一步验证了所设计控制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实现机器人的控制策略,搭建了以STM32F103ZET6为主控芯片的硬件平台,包括可测量姿态信息的MPU6050传感器、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直流电机,完成了上位机的调试和下位机软件的编写,提出了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包括系统外设初始化,MPU6050初始化、姿态信息的读取和编码器脉冲的读取,运用C代码编写了所设计的控制算法,并在硬件平台上进行了验证。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IL-Y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1、克隆小鼠IL-27p40和IL-12p28基因,并通过编码疏水性多肽接头(Gly4Ser)3的DNA序列连接小鼠IL-27p40和IL-12
高性能船舶因其优良的航行性能,强大的装载能力,舒适性和经济型是当今世界造船工业发展趋势,受到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的青睐。本文,我将使用CFD工具,STAR-CCM+对HYSWATH(双体
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需要能源作为动力,然而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当前各国集中力量发展清洁性新能源——氢能,然而氢存储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氢能发展,实现安全高效的储氢方式迫在眉睫。多孔材料应用于储氢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金属有机框架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MOFs材料在低温下拥有良好的储氢性能,当温度上升到近室温时其储氢能力急剧萎缩,储氢质
秸秆类生物质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将其作为底物进行微生物发酵是获得清洁能源生产的研究热点。但由于秸秆的低密度和高持水性,尤其玉米秸秆,使其在光发酵产氢过程中出现分层和结壳等现象。因此本文采用磁力搅拌和振荡两种扰动方式来增强产氢料液中各相浓度的均匀性,以氢气产量为依据,分析了不同扰动方式和扰动强度对玉米秸秆光发酵产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搅拌转速对玉米秸秆光发酵产氢有不同影响。与静置培养相比
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使得动物机器人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得益于其自主智能、灵活性高、运动控制要求低和能源消耗少等优势,动物机器人在生物学研究、自然灾害预警、野
问答系统是信息检索、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一项热门研究任务,并且具有非常广泛的发展前景。知识图谱问答是该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即给定一个自然语言问句,问答系
近些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工程的号召,突破险阻修建了许多大型铁路与公路工程。但由于西北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在工程建设中也遇到很多错综复杂的技术问题。例如在青海省锡铁山到北霍布逊盐湖矿地区的铁路路基建设,因该地区高含盐砂土分布广泛,盐湖区含水量又高、降雨较频繁,部分高含盐砂土常年处于饱和状态,加之该地区处于地震烈度8度区,而含盐饱和砂土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液化效应,进而导致铁路路基
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运行管理中的重要模块,旨在为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提供支撑,通过对电力系统负荷的有效预测,平衡电力需求,以此制定发展和生产计划,维护电力系统的稳定和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2018年冬季中国东部区域性浓雾过程的传播机制进行分析和诊断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了适于对区域性浓雾进行雾区预报的9个预报因子,且评估了WRF输出结果对雾区预报的效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中国东部雾区与区域性浓雾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中国东部区域性浓雾可分类为华北区域性浓雾、江淮区域性浓雾和华北-江淮区域性浓雾;环流形势上则可分为高压脊型和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加深,这给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养老金的财务可持续性已成为我国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与此同时,经济的不断下行使中小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