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区碳增汇功能区划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zhx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植被覆盖状况是研究草原生态环境状况、草原生产力和草原植被碳固持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应用遥感与GIS技术,利用长时间系列遥感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MVC)法,将每个像元曾经出现的最大NDVI值合成到一个图层,构建了相当于未退化最佳状态图层,将该图层与不同时期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具体年份的实际情况作对比分析,有效地揭示了植被覆盖状况与未退化最佳状态的差距以及变化规律,以此对不同区域的碳增汇潜力做出估测。呼伦贝尔草原的实例研究表明,20世纪80~90年代,呼伦贝尔草原与未退化最佳状态相近的未退化草原面积在91%以上,进入21世纪,草原退化程度明显提高,植被覆盖度降低15~50%的中轻度退化草原面积增加到接近50%,同时还出现了一定比例的覆盖度降低50%以上的区域。这些区域可以通过草原保护与植被建设提高生产力和碳固持能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探索草原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以上研究分析退化程度与空间分布,进而以连续13年的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利用MVC法,本文将每个像元13年中曾经出现的NDVI最大值提取出来并构成草原碳密度参照图层。与研究区2012年的碳密度现状进行对比,根据碳密度的高低和碳增汇潜力的强弱进行区域尺度上碳增汇功能的区划研究。结果显示:(1)2012年呼伦贝尔草原区植被总固碳量为101.24Tg·C,平均碳密度为1190g·c·m-2;(2)与碳密度参照图层相比较,2012年呼伦贝尔草原碳增汇潜力为38.66Tg,平均碳增汇潜力密度为455g·c·m-2;(3)对研究区的碳增汇潜力进行区划,强增汇潜力区域的面积为44626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2.52%,碳潜力为36.56Tg·C,集中分布在海拉尔以东。强增汇潜力区内的高碳库区分布在大兴安岭林带边缘,多为林缘草甸草原,而低碳库区分布在陈巴尔虎旗和牙克石市,多为草原根茎禾草、丛生禾草典型草原。研究成果可以为草原植被保护与建设,增加碳固持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从1978年1月到1979年2月,邓小平密集出访,其数量之多,超过了他一生中其他时间出访国家的总和.当时,邓小平的出访有着重大的战略目标,一方面要团结周边国家,另一方面要向西方
期刊
土壤含水量(Soil water content,SWC)是水文过程和植被生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水是植被恢复和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的限制因子。本研究以北京市八
上世纪70年代末以及80年代参加高考的人,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都记忆犹新.当时, “少年班”成为中科大的一大特色,考入少年班的学生被认为是神童.rn首届少年班rn1974年5
期刊
过氧化氢(H2O2)是全球生产最多的化学物质之一,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氧化剂,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以及纸张和纺织品漂白行业。利用电化学氧化技术实现阴极原位产生过氧化氢,构建新型过氧化氢氧化工艺,近年来成为环境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直接乙醇燃料电池作为典型的可再生绿色环保型能源装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立足于开发一种高效、稳定的钯基多功能催化剂,实现直接制取过氧化氢和乙醇的高效催化氧化,选题具有明确的生
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及小城镇地区而言,以就地处理和回用为典型特点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灵活方便,避免了大规模管网建设,减少了专业化管理维护,是当前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最佳适用方式。针对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要求,建立了一种新颖的两级处理系统。该系统由前段的短程沸石生物滴滤器(ZTF)和后段的多介质土壤层系统(MSL)组成。在实验组中,ZTF填充粗粒沸石填料并在其间均匀摊铺铁屑薄层,因此又被称为铁屑辅助的沸石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在军事、航空航天、商用、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碳纤维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异丙醇铝为前驱体、硝酸为
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首个除夕夜,中央电视台专门举办了一台迎新春文艺晚会,晚会上第一次出现了消失20年的交谊舞场面,这无疑敲开了交谊舞被封冻的冰面.rn交际舞与交谊舞rn中
期刊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is important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s, because the regions peak ground motion indicates the potential disaster.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peak ground motion quickly
期刊
本文从历史教师所应具有的素质,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和历史价值的体现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以此体现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