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m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公共物品多样性和异质性的需求日益增长。政府单一供给主体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公共物品供给的经济成本直线增加。二是公共物品配置和公众利益诉求的“错位”。为弥补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政府失效”和“市场失灵”,治理理论主张将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从单一主体供给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供给。公众作为公共物品的参与主体之一,是促进多元主体协同供给公共物品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长期存在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的情况。社区是我国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社区中的公众参与是公众参与公共物品供给在基层的实践。围绕城市社区中公众参与这一主题,本研究重点关注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我国城市社区公众参与的现状如何,是否存在参与不足的问题。第二,为什么要促进公众参与,促进公众参与对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有什么积极意义?第三,公众参与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第四,如何促进公众参与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本研究采用量化和质化方法有机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本研究所采用的量化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质化研究方法为半结构式访谈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金融中心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以及“中国基层治理调查”数据。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第一,阐述了公众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必要性以及公众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及困境。第二,基于治理理论实证分析了公众参与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对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成效的积极影响,立足于中国国情对发展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持。第三,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实证分析了影响公众参与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因素。影响因素分析主要从社会资本、党员身份和经济状况展开。社会资本分为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第四,结合社会资本和计划行为理论实证分析了公众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悖离的问题以及意愿向行为转化的条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第一,我国公众参与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参与意愿不强,参与行为较少。城市社区中有32.8%的公众有参与意愿,有25.5%的公众有过实际参与行为。第二,促进公众参与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有助于提高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成效,提高社区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第三,社会资本、党员身份和经济状况对公众参与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呈显著正向关系。社会资本的影响作用于公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公众的党员身份和经济状况对参与的意愿和行为影响显著,说明当公众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便会展开对高层次需求的追求,从最为基本的衣食住行转为对安全、社会、尊重的需求,转为自我价值的实现。第四,公众参与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行为不是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过程。在公众进行选择和行为时,经济因素不是唯一的影响和支配因素,公众的参与行为和公众自身的本能、心理状态、教育水平以及身处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紧密相关。社会资本的积累是公众自发性拥有参与意愿的基础,社会资本、党员身份和经济状况也是促进公众参与意愿向参与行为转化的条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往的研究从社会学或政治学出发对公众参与展开了较为丰富的探讨。本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学视角对公众参与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将社区中的公众参与视作公众参与公共物品的供给,从社区公共物品的特性对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公众参与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对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成效的积极影响。第二,研究内容的创新。本研究在分析公众参与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时将研究对象分为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并对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的悖离以及参与意愿向行为的转化展开了分析。同时,本研究将影响因素变量细化为社会资本、党员身份和经济状况,社会资本具体为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对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更为深入。
其他文献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一些信息不对称,为了缓解这些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委托人需要设计合理的合约和薪酬制度去激励代理人经营项目。在连续时间委托代理框架下,本文将研究带有隐藏行为、带有单个风险控制和带有多个风险控制的道德风险模型,分别讨论存在道德风险和不存在道德风险情况时,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最优策略以及薪酬设计,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相应分析;此外,本文也研究了涉及资产管理问题的连续时间委托代理
工作和家庭作为个体参与的两项最重要的角色领域,其关系历来倍受关注。此前关于二者冲突的研究占据了学术界主流,直至Sieber提出角色累积理论,开辟了工作家庭研究界面的新思路。尤其是Greenhaus和Powell正式提出工作-家庭增益概念并构建起工作-家庭增益双路径模型以来,关于该问题的探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层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效,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但过往的研究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结论,对产
2015年2月4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下称《民诉法解释》)提出我国民事诉讼一般情形下之“高度可能性证明标准”,及特殊情形下之“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将“排除合理怀疑”概念直接引入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由于该标准的产生欠缺足够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累积的过程,因此,对于该标准“是否适用”的质疑就在所难免。加之,该标准适用近五年来始终未有官方权威的、针对性的进一步解释
2005年《公司法》修订首次确立了司法解散制度,成为股东在公司僵局情况下实现权利救济的重要途径。此后《公司法》在2013年修订时保留了司法解散制度,其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作为公司僵局中股东权利的救济途径,其确立首先体现了公司合同不完
近几年,事业单位和大型公司等单位以临时设立的调查小组、工作小组等小组应对突发性举报的现象频发,并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解决纠纷的反应机制。我们从中抽象出了“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这一概念。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是指,当举报方当事人和被举报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某种纠纷,举报方当事人未选择向法院诉讼等公力救济和社会救济而是向被举报方当事人所属单位进行举报以及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曝光该举报,而该单位成立临时
旅游过程中,游客不可避免会与其他游客发生社会互动,这种非惯常环境下的遇见、交流和陪伴,能让游客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压力和束缚,满足他们在日常结构化社会中很难实现的社交需求,对身处异地的游客当下的旅游体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游客间互动为旅游企业提升游客体验提供了除优化旅游产品以外的新方向。以往旅游体验研究大多聚焦旅游世界中游客与旅游吸引物的关系(如游客凝视、感官营销、具身体验等相关成果),以及游客与当地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性是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使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的统领性战略。面对这一新时代发展背景,需要一种以全体人民为主体进行“协调选择”的新思维和新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用户生成内容大量增长,其中就包括文本数据。这些文本数据中包含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尽管人们可以理解文本数据,文本数据的数量超过了人力能够处理的上限,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人们需要诉诸于能够自动挖掘这些信息的方法。文本挖掘正是这种方法,许多文本挖掘研究被提出,这使得文本挖掘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在一些更复杂的场景中,仍然存在现有研究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属性决策方法,从算法和应用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既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倡导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人民以思想文化的觉醒、理论创造的成果、文化建设的成就推进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向前发展。较之任何一段党的历史,延安时期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兼具救亡图存、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决战时期,也是一个确立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全党达到空前团结与统一的时期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各个科学领域都产生了大量、多维、结构复杂的数据。分析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大量高维数据和未标注数据使数据分析和研究面临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数据的高维复杂性和高维度导致分析模型变得更加复杂,同时模型的性能没有得到保证,泛化能力也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非标记数据的增长速度以及获取的便捷性都远远超过有标注数据。面对这样复杂的数据集,如何去粗存精、删繁就简,快速准确地从中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