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光子激发激光扫描立体显微成像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fq198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因其内在的光学切片能力和高的光学穿透深度,被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神经生物学、胚胎发育学以及组织工程学等领域。然而,现有的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系统通过聚焦的超短脉冲激光的二维扫描完成一幅二维图像的采集,三维成像需要样品台的轴向逐层扫描完成多幅二维图像的采集,这成为制约其三维成像速度的主要原因。本文以双目视觉原理和贝塞尔光束产生的扩展焦场为基础,完成了实验系统的设计和整个光路的物理光学仿真,最终研制出了一套光机电算一体化的双光子激发激光扫描立体显微成像系统原理样机,其三维成像速度比传统的逐点扫描方式提高了一到两个数量级,主要包含以下研究工作:1、提出采用四振镜实现双视角快速切换的立体扫描方法。根据激光扫描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由四个振镜组成的激光束立体扫描装置,实现了对贝塞尔光束的横向位置和倾角共三个维度的控制,突破了只有两个自由度的传统激光扫描不能实时切换视角的限制。完成了四振镜立体扫描装置的机械设计和程序控制,实现了对贝塞尔光束的快速扫描,并在毫秒量级进行双视角切换,从而解决了激光扫描立体显微成像系统中双光路同时成像的技术难题。2、建立了双光子激发激光扫描立体显微成像系统的物理光学仿真平台。根据双光子激发荧光激光扫描立体显微成像的机制,提出采用高精度的物理光学仿真框架对成像过程进行模拟。综合利用傅里叶光学方法和瑞利-索末菲衍射积分方法对整个光学系统进行建模,突破了基于光线追迹方法的局限。计算了不同锥镜产生的贝塞尔光束的传播特性,以及锥镜顶角偏离对扩展焦场的影响,计算了扩展焦场的空间频域特性及其对系统的成像性能的影响,为双光子激发激光扫描立体显微成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3、设计并实现了双光子激发激光扫描立体显微成像和实时立体显示系统。完成了整个显微成像系统和立体显示系统的构建和联调,其中显微成像系统包括飞秒超快光源、四振镜立体扫描装置、中继光路、样品台、信号的采集和处理,立体显示系统包括数据流的实时处理以及基于快门方式的立体显示设备。设计了基于扫描反射镜的扩展焦场的测量光路;开发了系统的硬件控制模块和图像采集与处理的软件模块;编写了基于快门方式的立体显示控制程序,实现了对样品的立体动态成像和实时的双目立体观测。成像系统可对百微米深度的观测区体积实现1.48赫兹的立体成像(512×512像素),横向分辨率约为700纳米。4、提出双光子激发激光扫描立体显微图像的深度信息恢复方法和三维重建方法。根据双视角立体显微图像的对极几何约束关系,利用基于特征检测的立体匹配算法和改进的归一化交叉关联方法,分别实现了对稀疏和稠密的样品进行深度信息恢复和三维重建。综合利用粒子跟踪算法和基于特征检测的立体匹配算法实现了对动态样品的深度信息恢复和三维重建。
其他文献
<正>一、前言近年来,我国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仍然比较低下,与境外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作为经济率先发展地区,广州市亦不例
都市区生态空间网络的构建是都市区内各个城市空间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宁夏大银川都市区独特的自然生态基底出发,以整个都市区为生态规划研究对象,提出不
当今社会对综合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传统的分科教学对于培养人才显得势单力薄。各自为营的分科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完整性,使学生学到的知识零散,思维单一,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
论述了激光变长线快速成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对系统中采用可变长度的激光线段对粉末材料进行有选择地烧结的实现方法进行了说明 ,着重介绍了其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于2003年4月组建了国内第一家核电专业化运营管理公司,由一大批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全面运营管理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开创了核电群堆运营管理模式在国内
传统民俗文化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城市名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城市名片的三种主要形态——特色景观、特色产品与特色产业的打造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如果说1 976年的大地震对唐山的建筑史是一次无意的摧毁,那么,今天的城市化运动则是对唐山平庸的现当代建筑史的一次有意的抹杀。二线城市的市民对自己的城市并没有信心,
本届论坛的意义,不仅在于比较科学地界定了"财务管理者的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和形成机制,更是立足于世界财会发展的大趋势,将"财务的社会责任"放在现代企业持续成长、缔造
<正> 在生物界已发现40多种D-氨基酸,其生理作用正为人们逐渐认识。例如D-A.1-a—D-A.1a二肽是各种致病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组成部分,D-丙氨酸是由丙氨酸消旋酶对L-丙氨酸消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