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岩石圈结构及其对油气远景的影响

来源 :中国地质科学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ZWC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塘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位于巨型油气聚集带—特提斯构造域的东段,是青藏高原内部海相地层保存最完整、最具油气远景的盆地。众多的地球物理资料表明羌塘盆地可能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交锋的地域,南北向挤压应力影响着盆地内部的构造变形样式。传统的油气勘探方法,对地壳深部构造资料利用甚少。事实上,盆地的深部结构影响着盆地的演化,也影响着油气的运移和保存。因此,深入分析羌塘盆地岩石圈结构,探寻岩石圈构造对油气资源的影响,即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同时也是青藏高原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价的迫切任务。作者在参加《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工作的基础上形成本文。(一)论文的主要内容: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羌塘盆地岩石圈结构综合研究。根据已有的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经系统分析,本文概括出羌塘盆地岩石圈结构具有以下特征:羌塘盆地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交锋的前缘,俯冲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岩石圈地幔在羌塘盆地下方相遇,面对面碰撞汇聚并回流到地幔;地壳减薄,在盆地南北两个缝合带下都存在不同尺度的Moho错断。南侧的拉萨地体和北侧的可可西里地体正向羌塘盆地下挤入;盆地下方大规模的低速体可能是源自温度升高,也可能是地幔物质上涌的结果。在地壳、地幔的部分构造薄弱区可能存在热物质流动的通道,发生大量的物质交换;岩石圈地幔断离后,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地壳发生近东西向的伸展减薄作用。第二部分:羌塘盆地基底及其盖层结构研究。由于复杂地表地质条件和恶劣工作条件的影响,羌塘盆地油气勘探技术尚未取得大的突破,盆地基底及其盖层结构特征并不十分清楚。本论文在完成地震数据采集试验和处理试验的基础上,得到在羌塘盆地进行二维反射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技术方法,并提出了对羌塘盆地基底的初步认识。(1)采集方案:单井激发,井深不能少于15 m,尽量避免使用组合井。最佳药量为16-18kg;排列长度应大于7000 m,记录长度不少于10 s;合理施放大炮(100kg药量);布设交叉剖面。(2)仪器设备:配备大功率、多功能车载钻机。可以保证在多种地质条件下钻进,确保激发井深。先进的采集仪器以保证获得高品质地震数据。(3)现场监控:配备高性能的现场监控设备,连夜对当日采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处理,提供监控剖面。对监控剖面进行评价,指导次日采集,是保证质量的必须措施。(4)数据处理:要对地震资料进行精细处理与特殊处理。精细静校正处理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使用有效的静校正方法。综合应用三种地表静校正方法的静校正组合技术和无射线层析成像静校正方法在羌塘盆地应用效果较好;去噪处理时要仔细分析对比,避免在去噪的同时损失大量的有效信号。试验证明自适应噪音压制法和针对不同的噪声分别采用不同的去噪手段的精细去噪能够大大提高剖面的分辨率;采用速度谱解释,与常速扫描、变速扫描和沿层速度分析等方法结合,找出速度变化规律,通过自动剩余静校正迭代处理,建立较准确的速度模型,提高常规速度的分析精度。通过新采集的地震剖面和对原有地震数据的重新处理,我们获得了可用于构造解释的剖面,在对这些剖面进行对比分析后,对羌塘盆地基底及其盖层结构提出了一些初步认识:羌塘盆地的反射地震剖面在纵向上可分为三部分,上部褶皱变化较剧烈,以TWT2.0 s为界限,可能为中生代地层,TWT 4.5s-6s之间的反射可能为盆地的结晶基底的反映,其上为趋于平缓的古生代地层,其下为元古界。地震剖面上解释出9条多呈北西西向或北西向展布的断裂,对羌塘盆地的基底构造起控制作用;隐伏的中央隆起带向东至少延伸至约89°42′。由西向东中央隆起带的跨度由近61km逐渐减小为40km左右。中央隆起将盆地分为南羌塘盆地和北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区盆地的基底较浅、向两侧逐渐加深;基底的变形控制着盆地浅部地层的面貌,盆地浅部的弧形隆起与基底的隆起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第三部分探讨了盆地的深部结构对基底及其上覆盖层的影响。主要探讨了缝合带对盆地基底的影响;中央隆起对盆地基底及其盖层的影响;南北向挤压作用对南、北羌塘盆地的改造等内容。认为在班公-怒江缝合带北侧,盆地基底明显受到印度板块岩石圈的向北运动的作用力的影响,基底上部地层受俯冲时产生的拖曳作用而表现为不连续的弧状反射;对比南、北羌塘盆地反射地震剖面,北羌塘盆地的构造变形程度较南羌塘盆地弱。羌塘盆地遭受南北向的构造挤压,导致盆地构造层发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构造变形,可能由于中央隆起带的阻挡、调节作用,北羌塘盆地变形强度减弱。第四部分主要是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对羌塘盆地油气资源远景进行初步的探讨:羌塘盆地地壳深处热作用明显,在浅处表现为水热活动及岩浆岩分布,具备了油气田形成和演化所必需的温度条件。中生代地层褶皱变形较强,可以考虑变形相对较弱的古生代地层作为油气勘探另一个重要目的层;羌塘盆地内发育的半地堑构造,作为油气储存的场所,对油气勘察具有战略价值;北羌塘盆地的构造变形程度较南羌塘盆地弱,从而利于油气的保存;羌塘盆地还存在深层油气形成的可能。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碰撞挤压,羌塘盆地的岩石圈发生了不同尺度不同规模的变形,形成的一系列断裂-裂隙系统,为非生物成因的油气由深部向地壳上部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二)论文的主要结论在羌塘盆地进行了详尽二维反射地震采集方法试验,提出了在羌塘盆地进行前期二维地震勘探的可行性方案。利用新采集的和重新处理的地震资料,形成了横跨羌塘盆地主体的反射地震长剖面,并对其进行构造解释,这在羌塘盆地的地震工作中尚属首次。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了一些主要结论如下:(1)羌塘盆地岩石圈结构认为南北向挤压的动力学机制、在缝合带下发生Moho错断、地壳减薄以及深部热作用明显是羌塘盆地岩石圈结构的主要特征。(2)羌塘盆地基底及盖层结构研究羌塘盆地反射地震剖面有“纵向三分”的特点。上部中生代地层褶皱变化较剧烈,以TWT2.0 s为界限,其下的古生代地层趋于平缓,TWT 4.5s-6s之间的强反射可能反映了盆地的结晶基底,其下为元古界;中央隆起附近基底埋深较浅,向两侧盆地内部逐渐加深,临近班公-怒江缝合带基底最深;南羌塘盆地受班公-怒江缝合带影响较大,构造变形强烈;通过反射地震剖面解释出盆地内部的9条断裂。这些断裂多呈北西西向或北西向展布,控制了盆地的基底构造格架。(3)羌塘盆地二维反射地震采集方法研究单井激发,井深不能少于15 m,尽量避免使用组合井;最佳药量为16-18kg;排列长度应大于7000 m,记录长度不少于10 s;合理施放大炮(100kg药量);布设交叉剖面。是在羌塘盆地进行前期二维地震勘探的可行性方案。(4)羌塘盆地油气资源远景的探讨羌塘盆地是较强热作用使盆地具备了油气田形成和演化所必需的温度条件;羌塘盆地内部古生代地层变形相对较弱,可以考虑作为油气勘探另一个目的层;羌塘盆地内发育的半地堑构造,是羌塘盆地中良好的油气聚集单元,对油气勘察具有战略价值;北羌塘的变形相对较弱,油气保存条件要好于南羌塘。
其他文献
随着北方刺参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刺参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其中“腐皮综合征”因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已成为制约刺参养殖业的一大难题。就该病的流行情况及发病症状进行了概述,详细
期刊
渤海生态保护红线被设定;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监测结果仍不乐观;我国新建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项目详细设计合同在京签约;中国笫29次南极科考队自粤起程奔越南极;“我国近海海洋综合
文章简单论述了在设计冷热源以及风机的装置、循环泵、洁净手术部以及洁净室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些情况,为设计者提供参考。现在主要对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简单的分解,同时针
目的:观察叶酸(FA)、VB6、VB12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交互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RAEC),根据正交分析结果分为6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Hcy)、
为了满足当代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展开一系列的导流优化是非常必要的。该文就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导流环节展开分析,实现其施工方法、施工技术的探究分析,通过对这些信息的
文章着重站在学校档案管控以及划分等层次上,结合当前管控工作的现状,展开了细致分析,并且给出了一些建议。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chool archives control and divi
本文主要运用稳定加液-反应系统对海水中方解石和文石形成时稀土元素的共沉淀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稀土元素在固-液体系中的迁移、转化和分配。进而在对其定量描述的前提下,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房产测绘作为一个新型行业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对房地产测绘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和规范市场健康运行的管理机制,以此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房产测绘市场的良好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