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农药原料林树种苦楝良种选育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joey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楝(Melia azedarach Linn)是我国广泛分布的乡土树种,为生长迅速、用途广泛的多种功能综合性利用的树种,具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开发价值。以其提取物制备的杀虫剂,具有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易分解、无残留、不污染环境和不易使害虫产生抗性等优点。但目前该树种资源极为分散,破坏严重,远远满足不了其利用的产业化要求。因此,苦楝的良种选育及其速生丰产林建设研究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对福建省内苦楝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从中筛选出高川楝素含量的优树,从省外主要的苦楝分布区引进不同的地理种源,研究其幼林生长状况,进行不同造林密度的造林试验,开展扦插快繁技术研究,分析不同地理种源苦楝的营养元素、叶绿素含量变异情况,并对苦楝RAPD分子标记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等内容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的结果如下:1、通过L9(34)正交设计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乙醇浓度是川楝素提取测定的关键因素,其次,浸泡时间则是川楝素提取测定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其提取测定的最简便方法为:取样品5g,放入45ml的95%乙醇,在50℃下浸泡60min,重复三次。2、通过对影响川楝素含量的初选优树所在地基本气候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经度和海拔对川楝素含量大小影响最大。海拔有利于川楝素的积累,其川楝素含量随着经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苦楝树体特征上的变异主要是树高和冠幅。3、按川楝素含量的高低,通过聚类分析,将福建省的苦楝分成四类,第Ⅰ类包括11号优树,为极高含量种源;第Ⅱ类包括8、23、27、46、49、60、66,为高含量种源;第Ⅲ类包括4、5、6、7、9、13、15、16、17、18、20、21、22、24、25、29、33、34、35、36、37、38、39、40、42、45、47、48、50、51、54、55、56、57、58、59、61、62、63、69、70、71、72号,为中等含量种源;第Ⅳ类包括1、2、3、12、14、19、26、28、30、31、41、43、44、52、53、64、65、67、68、73、74、75、76、77、78、79、80、81号,为低含量种源。根据综合性状评分复选,通过聚类分析,把81株初选优树按得分值分为4类,分别为“极高”、“高”、“中”、“低”,其中前两类共39株,为药用型苦楝优树,入选率为48.15%。4、通过反复试验,确定适宜的苦楝RAPD-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2min;然后38个循环(94℃变性30s,37℃退火1min,72℃延伸80s);最后72℃延伸8min,4℃保存。其优化的RAPD反应体系为:在总反应体系为20μL中,Mg2+浓度3.0mmol·L-1,dNTP 0.25mmol·L-1,引物浓度0.30μmol·L(-1),模板DNA60ng,Taq DNA聚合酶用量为1U,Buffer2.0μL,灭菌ddH2O12.5μL。5、利用筛选出的20个引物和优化的RAPD反应程序和反应体系,对15个不同来源的苦楝进行RAPD分析并得到多态性。20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93条重复性好、清晰的位点,其中多态位点共计189个,占97.9%,平均每个引物可获得9.7个位点。6、采用不加权算术平均法(UPGMA),对15个不同来源的苦楝个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以遗传距离为0.60时被划分为4组:当以遗传距离为0.60时15个不同来源的苦楝个体被划分为4组。第一组为分别来自四川绵阳、云南保山、福建永泰、湖南浏阳、福建尤溪、福建建瓯、福州仓山和福建延平的1、3、9、6、11、12、13、15、14、10号,第二组包括2、4、7号,它们依次来自浙江金华、海南昌江和广西龙泉;来自江西庐山的8号被列入第三组,第四组来自广西南宁的5号种源则单列为一组。而且,同一省内的福建延平、福建建瓯、福州仓山、福建永泰和福建尤溪首先聚合,被划分为一类,说明来自同一个省的苦楝其种源起源大致是相同的。当遗传距离为0.72时又被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二类包括第四组。总体上来看这15份苦楝个体,在DNA分子水平上划分只能粗略地划分两个种群。7、苦楝不同地理种源的营养元素含量差异较大,枝的全N平均含量为7.178g·kg-1;枝的全P平均含量为0.826g·kg-1;枝的全K平均含量为2.511g·kg-1。叶的全N平均含量为16.067g·kg-1;叶的全P平均含量为1.165g·kg-1;叶的全K平均含量为2.540g·kg-1。枝、叶的营养元素含量均为N>K>P。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种源在吸收和利用营养元素能力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苦楝种源枝、叶各营养元素含量与种源地地理、气候因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苦楝种源枝叶、各营养元素与种源地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不太紧密。8、不同地理种源苦楝的光合作用能力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对成熟叶的叶绿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的叶绿素含量差异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苦楝不同地理种源的叶绿素含量差异较大,叶绿素a含量在0.8642至5.4768mg·g-1·FW之间,平均含量为2.7444mg·g-1·FW,叶绿素b含量在0.3574-3.5528mg·g-1·FW之间,平均含量为1.2351mg·g-1·FW;叶绿素总含量在1.2266-8.9969mg·g-1·FW之间,平均含量为3.9725mg·g-1·FW。9、在苦楝扦插的正交试验中,最佳理论组合为A2B1C1,即采用1年生的苦楝枝条用IBA300mg·L-1浸泡2h扦插效果最佳。在分别以河沙、红壤、红壤+河沙混合基质中,以红壤+河沙混合基质上扦插的效果最好。不同扦插季节的扦插效果表现为:春季(3月)>秋季(10月)>夏季(7月)。10、对苦楝5个种源间的地理变异规律研究表明:降水量和温度是影响苦楝生长的主要因子,苦楝幼林的树高、胸径、材积与纬度呈负相关,低纬度地区的种源在生长性状上有一定优势;而与经度的相关性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5个种源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基本上遵循的原则为:干>根>枝>叶;5个种源的3个主要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5.29%,36.89%,45.75%,具较高的变异程度。5个种源的生长情况在引种地的综合表现为:江西南昌>湖南长沙>浙江宁海>江苏镇江>湖北襄阳。11、对3个不同的造林密度(1200株·hm-2、1650株·hm-2、2500株·hm-2)苦楝幼林的造林效果分析显示:树高、胸径、冠幅、材积生长最快的为1650株·hm-2,其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超过90%。不同造林密度试验中苦楝平均单株生物量以1650株·hm-2的为最高,其鲜重为10.160kg,干重为3.854kg;最小的为1200株·hm-2,其鲜重和干重分别仅为8.630kg和3.504kg。总之,3个造林密度中1650株·hm-2的造林效果最好。
其他文献
电子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大范围普及,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打起了新的旗帜。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它披荆斩棘,破旧立新,彻底改变传统的商务发展模式,并在很
将药食同源的紫苏籽作为部分动物脂肪替代物和功能性成分应用到速冻肉丸中,通过配方优化研制出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肉丸,并研究不同冻结速率和不同香辛料提取物对其品质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基础地理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由于基础地理信息具有来源广泛、多尺
烟叶烘烤是体现烟叶经济价值的关键。针对传统的人工控制烟叶烘烤调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和目前密集型烤房烟叶烘烤控制系统存在的不足,开发了针对龙岩小密集型烤房设计的烟叶烘
理解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当下各国教育的普遍需求,我国教育亦亟待从“理解”入手提高教育质量,“理解教育”由此面世。她是理解理论指导的,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与理解对象沟通,在
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在交流侧产生大量谐波,必须在换流站装设交流滤波器加以抑制。本文以世界上首个±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前期设计参数为基础,通过计算分
宁夏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周代开始,这里就是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交往与冲突的重要之地。尤其是六盘山脉,古称陇上,古代历史典籍、古代诗文作品都对历史上的
<正>1实验目的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的经典实验,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该实验有以下问题。(1)如果用教材中的方法来
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帮助青年实现"创业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助力。面对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制约,可以从夯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根基,优化
“道”是庄子思想世界中的核心思想,如何得“道”,实现本真的生存是庄子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语言作为人的重要特征,在庄子思想中相关方面的思想非常丰富,位置也非常重要